美文网首页阅读书籍收录
使用心理表征阅读《管理效果公式》

使用心理表征阅读《管理效果公式》

作者: 68ab7cd231fc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2:35 被阅读9次

#####零、前言

**目的:阅读《管理效果公式》这篇博客,弄懂,并根据心理表征的方式形成一篇日更。

Q:为什么要看《管理效果公式》这篇博客?博客地址: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780

A:1、在听永澄老师领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就提到了管理效果公式,很感兴趣,感觉好难放弃;

2、前几天看他日更,再一次涉及这个概念,并且看到他在群里告诉光光,看懂这篇文章,就可以懂很多东西;

3,刚加入抄模群,里面提到的个人成长本质模型也在本博客中。

4,遇到的困惑好像可以用这篇文章来给予部分答案(我的猜测)

**目标:以最高标准阅读**

Q:为什么一定要以最高标准阅读?

A:我记得以前我的榜样阳阳说的话,讲她练钢琴时的经历。

(以下为大意):她每周练一个谱子,第二周老师会换难一点的,第三周更难,以此类推。期间会有各种抱怨,不适应,觉得老师怎么可以如此教学。直到几个周之后,老师拿出第一周的谱子让她练习,突然非常流畅。她的钢琴技艺和审美不自觉的就拔高了。

我的理解:她在练习中不断的提高标准,最后那些开始看起来很难的,突然不难了,是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克服掉了。想到永澄老师说的,一定要做一些让自己有挫败感的事情,这样才能收获成就感。一直都在舒适区呆着,能有什么突破和成绩的取得呢?

这篇文章我所认为的最高标准是:

1、一字不差的阅读(李笑来对于专栏读者的要求),如何做到一字不差?我的标准是:全部手打一遍(本文约5千字)

2、在我当下的认知范围内,完全读懂,并能对应到工作中。

3、写出每一个破解点,形成文字。

**结果:形成三篇左右的思考笔记,一篇简书作品。**

**任务**

1,一周时间阅读并手打一部分博客内容,写出自己的思考及疑问。

2,形成三至四篇笔记,一篇简书作品。

3,时间范围:2月8日至2月14日

#####一、第一遍读后

好像都能明白,可又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我的心理波动:**

- 这讲的啥?不就是说,管理是什么吗?(警惕“不就是“的小我思维出现)

- 看不太懂,还是刷个朋友圈吧。(警惕“畏难”的小我思维出现)

- 还是不懂,我是不是太笨了,跟同事讨论一下晚上吃什么吧。(警惕“逃避”小我出现)

从这篇文章的第一遍阅读来观察,我的小我很强大,可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有选择的权利啊!

- 电脑看容易走神,想看微信聊天——打印出来,没事就看。

- 如果你想跟同事聊天 / 刷朋友圈 ——看五分钟朋友圈,看十分钟的文章。

- 看不懂——使用留白工具,打问号。

- 你不是一直想在后宫团有所产出吗?——把这个作为成果拿出来,你就可以减轻焦虑感了!

#####二、使用心理表征的方式阅读

心理表征的构建流程:

- 导师:易仁永澄

- 关键词:管理效果公式中:FM=QIPGMI+E

- 构建:详见下文

- 关联:详见下文

- 刻意训练:暂无

- 复盘:待永澄老师点评后再做复盘

#####三、管理效果公式及个人拆解

管理效果公式

**明确定义**

管理效果公式表达的含义:

管理效果是:**找准问题、明确目的、精准目标、精准手段、实时评估修正的综合效果**

问题有效解决取决于:

- 澄清问题

- 明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 达成的目标

- 选择的方案和种类

- 持续的跟踪和反馈

管理的关键点:

-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 成本投入之后,换取更高的回报

- 问题是否被解决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即效果是否通过管理产生出来)

- Fm:公式等号的左边,管理手段投入后带来的管理效果。

- qi:问题分析及界定,i表示的是问题的分类及层次。

我觉得高级的地方来了。q是问题的分析和界定,i是问题的分类及层次。

那么:问题是什么?如何对问题进行界定呢?问题的分类如何分类?层次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这些有没有套路和公式呢?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出问题是什么?

- p:目的明晰度,表示是否可以将目的澄清的程度。

目的的明晰度,是当我们将目的澄清了,接下来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案达到目的了。那怎么样去澄清我们的目的呢?我想到了正在抄写的个人成长模型v8.2。里面有我们目的的几个来源:

- 兴趣导向

- 困惑/问题导向

- 他人要求导向

- 道德导向

- G:目标有效性,表示目标是否有效,可用smart+正向+平衡来进行判断;

接下来是目标的有效性。——注意三个字:**有效性!**

设置目标或者有目标是没有什么太多效果的,只有目标是否有效,是否可达成这个目标。

目标是否有效的判断方式是:smart+正向+平衡判断

-Mi:管理手段的多样性; i表示的是管理方法的分类及层次;

这里的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我理解的是option,方案的选择,即grow模型里的option。

管理方法的分类和层次暂时不知道如何同旧知关联,暂且留白。

我突然有一点点的打通,即:为什么我在跟人沟通时,好心给出自己的建议却总是收获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原因就在这里!!我给他们的是方案!而没有帮他们梳理清楚思路。或者直接这么说,我根本没有闹清楚他们告诉我的目的和目标,我就急冲冲的给了方案。也许他们只是过来吐槽,放松一下心情,自己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我却刚好弄混乱!!!

- E:实时效果评估及反馈

注意前面都是相乘的关系,而在实时效果的评估及反馈的e这里,变成了+。为什么会是加呢?

这里的实时效果评估反馈,我理解的是做完事情之后复盘总结。

永澄老师最近提到的是封装,相当于你是一个小的系统盒子,封装起来,产生价值或者效果,即变成一个积木,继续搭建下一个积木(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至此,管理效果公式里的每一个单词都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拆解了一遍。

现在再来回看这个公式:

问题的分析*目的明确*目标的有效*管理手段的多样+效果的反馈=管理效果的产生,或者说个人价值积累的效果。

问题是否有效解决,取决于是否澄清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达成的目标,选择方案的种类,还有持续的跟踪和反馈。

(打完这几行字,我联想到的还是几个模型,port,grow,刻意练习,元规范,至于如何关联的,暂不展开)

公式的说明:

- 找准问题

- 明确目的

- 精准目标

- 精准手段

- 实时评估修正

我的思考:

- 如果我的问题是情绪问题,是否可以使用这个公式呢?

- 如果我的问题是换工作,转型的问题,是否可以使用这个公式呢?

- 如果我的问题是个人成长感觉很慢,总是掉坑,我应该怎么样用好这个公式呢?

(尝试着多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导师--关键词--构建--关联--刻意训练--复盘**

导师给出的关键词是个人管理效果公式里的这几个词。

我要将这几个词弄明白,搞清楚定义,并同自己的工作,成长,生活相关联,同时,不断的刻意训练(即将现在的心理表征变成更高级的心理表征),通过与导师的沟通,接触,再进行总结复盘。

调整昨天写的管理效果公式中的定义:

*自己的理解:*

*- Qi:问题分析及界定,I表示的是问题的分类及层次。

我觉得高级的地方来了。q是问题的分析和界定,i是问题的分类及层次。

那么:问题是什么?如何对问题进行界定呢?问题的分类如何分类?层次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这些有没有套路和公式呢?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出问题是什么?*

**老师给出的解释:**

QI:

- 重要性1:说清楚自己**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重要性2:有两个方向:1是向上拉升层次说明问题本质;2是向下澄清范围,这究竟是什么问题。

*我的新思考:*

*- 这里面包含的重要意义是:定位。(定位工具有价值线定位,成长定位等)

- QI是一个限制指标,如果这时总结,就会将问题泛化。(此时关联到的是小我会将问题泛化)

- 如何澄清?持续的澄清化训练。*

*对于QI的重新理解:*

*- QI是重要的限制指标,它为了避免人的泛化,明确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下内含一个定位的问题,即你当下是什么样的状态,要去往哪里。*

*- 如何说清楚QI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向上拉升层次说明问题的本质;二是向下澄清范围,这究竟是什么问题。而说清楚需要持续的澄清化的训练。*

**(此处留白:这里的澄清化训练是澄清自己的目的还是澄清自己的问题,这两者有何差距?澄清是否有专门的工具或者话术呢?)**

*自己的理解:*

- p:目的明晰度,表示是否可以将目的澄清的程度。

目的的明晰度,是当我们将目的澄清了,接下来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案达到目的了。那怎么样去澄清我们的目的呢?我想到了正在抄写的个人成长模型v8.2。里面有我们目的的几个来源:

- 兴趣导向

- 困惑/问题导向

- 他人要求导向

- 道德导向

**老师给出的解释:

P目的。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必须要澄清目的,目的越清晰手段就越精准。目的的清晰是高效能的基础。

目的也分层次,即在个人成长模型中的目的,背后的线路即目的的来源,探索本质来源,更高效。**

*发散思考:*

*- 目的和目标有什么不同,在Port grow模型中,是不同的,port 里出现的是目的和目标,而grow里出现的只有目标没有目的。他们两个模型在一起混用会怎么样?*

*(自己回答:目的是明确的,目标是渐进达成的。目标是为了达成目标的手段——不知道这么理解是不是对的)*

*混用,想知道有哪些差异,先用起来才能知道。*

**(老师在群里给出的解释:目的是你的意图,目标是对意图过程以及整个意图的具体描述)**

*- 一定要澄清目的,想清楚了再行动。目的分层次。昨天我写了几个目的来源。今天在抄写时,如果忽略掉箭头,目的的来源或者说引发器, 不止我昨天书写的几项,我觉得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影响的,最终都会影响到:我是谁这个方向上来。*

我用幕布做了一个目的的来源树状结构:

*自己理解:*

* - G:目标有效性,表示目标是否有效,可用smart+正向+平衡来进行判断;

接下来是目标的有效性。——注意三个字:有效性!

设置目标或者有目标是没有什么太多效果的,只有目标是否有效,是否可达成这个目标。

目标是否有效的判断方式是:smart+正向+平衡判断*

(不太理解,什么叫做正向和平衡,此处**留白**)

*联想思考:我现在在后宫团,而在评论团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有价值的产出或者有问题提出来。而现在我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怎么处理这个未达成的目标呢?*

*自己回答:平时如果觉得焦虑,看到别人的高速发展,那自己一点点的扎实的往前走。能跟得上就跟他们的讨论,不要害怕被笑话,没有人笑话你。实在跟不上他们的讨论就放弃。讨论可以产生价值,但更大的价值是:要形成产品,有作品声音!有产出!!*

**老师的解释G目标:**

- 看要解决的问题是达成什么目标。

- 任何一个目的都需要渐进达成。

- 重点:目标是否和价值积累相关!

*自己的理解*

- Mi:管理手段的多样性; i表示的是管理方法的分类及层次;

这里的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我理解的是option,方案的选择,即grow模型里的option。

管理方法的分类和层次暂时不知道如何同旧知关联,暂且留白。

我突然有一点点的打通,即:为什么我在跟人沟通时,好心给出自己的建议却总是收获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原因就在这里!!我给他们的是方案!而没有帮他们梳理清楚思路。或者直接这么说,我根本没有闹清楚他们告诉我的目的和目标,我就急冲冲的给了方案。也许他们只是过来吐槽,放松一下心情,自己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我却刚好弄混乱!!!

**老师的解释MI**

- 前提明确才能选择方案MI(关联到个人成长模型中的方案系列产出模块)

- 要保证MI的有效性,要将P和G探索清楚,并将当下遇到的QI说清楚,并且动态的关注。

- 并且可以有效地使用E技能来帮助自己面对新问题。

方案的选择放在了后面,如同做PORT模型或者GROW模型时,任务和方案T&A都是在后面一样。

只有前面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才有方案的选择,产生行动或者任务。

最后看E

- E:实时效果评估及反馈

- 老师的原文是:

>问题管理中有一个悖论: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必然出现至少两个以上的新问题,别看这是个悖论,越早知道越能够有效地使用E技能来帮助自己面对新的问题。关于评估其实也是一个深水坑,要想能够做好这一点,先要知道前面的悖论,然后要能够认错(一旦问题变化了,自己原来的PGMI就都错了)最后再谈评估的技术(复盘,PDCA,目标管理的各级回顾,长中短期效果平衡,决策……)等。

我的理解:

注意前面都是相乘的关系,而在实时效果的评估及反馈的e这里,变成了+。为什么会是加呢?

这里的实时效果评估反馈,我理解的是做完事情之后复盘总结。

永澄老师最近提到的是封装,相当于你是一个小的系统盒子,封装起来,产生价值或者效果,即变成一个积木,继续搭建下一个积木(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这里是让其更好?不太理解。先留白。

**二度理解**

复盘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永澄老师也在心理表征课里提到。如果不复盘,可能留存率只有10%。在这样一篇讲本质的文章里。永澄老师非常详细的讲了P,G,QI,MI,却没有非常详细的讲E。

前面都是在讲当个人管理效果公式,再回顾一下。

**自我管理本质是啥?为了个人价值积累的效能。**

**管理是啥?管理是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为了投入成本解决问题来获得当下和长远利益的一种方式。**

那再来看这一段话。即当问题解决之后,会出现至少两个以上的新问题。

当出现新问题时,E技能凸显效果。

E是什么?E是实时效果评估及反馈。

即将出现问题时,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解决问题,做好反馈(这里我简化一下),面对新出现的问题。

或者说,当原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时,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QI发生了变化,就需要新的MI和重新明确PG。

这里有没打通的地方,不太清楚,是在哪里。先留白。

复盘,并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复盘总结。之只是一个技术。同样,写反思自省日记也是技术之一。

+上E,比如,本身QIPGMI是乘法的关系,再加上E,就会变成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白**这一点我似乎没有觉察到和真正的反思到当问题解决时,会出现至少两个新问题。另外,我想到的另一点,是当一个新的制度出现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为了维持制度的可执行性,必须在制度开始时,执行下去,并且发现问题,持续修正制度,并使其达到一个动态合理的状态)

这里是让其更好?不太理解。先留白。

发散思考:1:目的和目标有什么不同,在Port grow模型中,是不同的,port 里出现的是目的和目标,而grow里出现的只有目标没有目的。他们两个模型在一起混用会怎么样?

联想思考:2:我现在在后宫团,而在评论团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有价值的产出或者有问题提出来。而现在我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怎么处理这个未达成的目标呢?

先来看自我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个人价值积累的效能。或者说,个人价值积累的效能是通过自我管理来实现的。(暂时不知道这个逻辑是否是对的,先这么理解)

那如何做好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积累呢?

如果简单的记住了结论,并不能应用到工作生活,甚至不能和这些关联起来,那这个:我知道,不就是,又变成了“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道理之一的佐证。

#####三、引言

**留白** 

- 自我管理的本质

- 应用层面

- 作为出发点的管理效果公式

- 个人价值积累效能?

- 自我管理的根本目的

- 过分关注用户需求错过话题本质

- 案例思考

- 一些暂时看不懂的名词,如管理手段,管理效果等(我发现自己有专业名词看不见的习惯,遇到自己看不懂的专业名词,就自动忽略了)

-使用Port模型,grow模型?这两个与管理效果公式有什么不同呢?

####四、思考:

1、三个留白是否可以理解为:自我管理的本质同管理效果公式之间有联系呢?

2、我是否可以讲这篇文章,做一个检视阅读?

3、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有什么不同呢?是附属关系?涵盖关系?

4、应用层面,有哪些?是道术器里的术和器吗?

5、**自我管理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 为了让自己不内耗,为了让自己满意,为了让自己更喜欢自己,为了更优秀的自己,为了更优渥的生活环境。

**过分关注用户需求而错过了本质。精简一下,变成我自己的问题,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本质。**

我似乎一直求快,虽然跟着永澄老师,也知道那句“持续做慢慢来”“成长从易开始“

可是!身边的人呼呼的飞速奔跑,不自觉的就很焦虑,被带偏。

没有思考过,别人飞快,可能是因为别人之前有足够的积累,可能是因为别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因为别人的环境,可能是因为别人比你付出的要多。

可我只看着结果。嘴里在喊口号,持续做啊,慢慢来啊。可是实际上,却在焦虑,却恨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恨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通。从来没有想过慢下来,从来没有想过扎实的一步步走下去,沉下去。我连时间都不曾分配给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上,那它又怎么回馈给我呢?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个人价值积累的效能。**

- 效能这个词如何理解?(效果和能量?)

- 如果把自我、个人两个字去掉,是否可以说: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积累的效能呢?

- 本文讲的是“”管理效果公式“,即自我管理时,有效使用这个公式,就可以达到价值积累,并持续有效能产生么?

####五、更新的认知

- 自我管理很辛苦——我觉得老师有点言过其实呢,我为什么看人家都挺轻松的,打鸡血啊,每天xxx件事啊,等等。所以,我也一直抱着“很不辛苦”的想法来操作。遇到点困难的,就不自觉的放弃了。

-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个人价值积累的效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使用心理表征阅读《管理效果公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jf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