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突破原生家庭:能拯救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突破原生家庭:能拯救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作者: 五月的黄梅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10:39 被阅读0次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呢:

    明明父母就在你身边,你却总是被一种莫名的孤独或伤感所困扰;

    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你却经常被一种灰暗的心情所笼罩;

    即便是没有人招惹你,你却莫名就会对父母感到愤怒,无端地想朝他们发火却又不敢显露半点端倪?

    然而,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父母是伟大的,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质疑和反抗是不对的。于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感受便会无处安放。

    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些无处安放的感受或许就与你的父母有关?它们或许就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

    对!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这是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真相。

    那么,到底父母的哪些做法会伤害孩子呢?这些受父母伤害的孩子在成年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家,这个本应该是为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又为什么会成为制造伤害的地方?

    我们怎样做才能减轻或者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呢?

    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所著《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会告诉你答案。

    1  原生家庭是如何伤人的?

    书中把伤害型的父母称为“有毒父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父母。

    父母也是普通人,难免有不足之处。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尔对孩子管教过严。大部分父母都打过孩子。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仅凭偶尔的过激行为,不能说明他们就是无情或不称职的父母。只要父母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原谅他们偶尔的怒气爆发。

    但有些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伤害着孩子、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并给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这些就是有毒父母。

    那么,有毒父母又是通过哪些行为模式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呢?

    01  世上最残酷的话,莫过于父母的恶语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虐待,是指父母对孩子经常性和持续性的语言贬损,包括辱骂孩子、给孩子取侮辱性绰号、取笑孩子以及用恶毒的语言谩骂孩子等。

    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这真是件漂亮的衣服——特别适合小丑。”“你出生时可能是被抱错了,我们打算把你送回医院去。”等等。

    虽然这些大人的玩笑话看似披上了一层幽默的外衣,但由于孩子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不但没有让孩子觉得好笑,还会使他们噩梦连连。成年后的他们会变得过度敏感、羞怯、对别人缺乏信任。

    有些追求完美的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他们不切实际的要求,而用污秽的语言责骂孩子是脏猪、该死的小混蛋或是下贱的小杂种等。

    这些被父母苛责的子女成年后,要么极力反抗父母的期望,他们很可能会在职场上经常遭遇失败,不断更换工作;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赞许而不断苛求自己,不论取得多好的成绩,他们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深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的父母会直接用恶毒的语言谩骂孩子。贾森的母亲就不止一次地对儿子说,“你要是没生出来该多好!”、“我希望你爸爸死掉,你也死掉!”

    世上最残酷的话莫过于父母的恶语。

     

    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言语摧残让贾森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导致他极力想抹杀自己的存在,意图以自杀的方式来取悦母亲。

    02  自幼被父母拳脚相向的孩子,还能相信谁?

    父母对孩子的身体虐待,是指用拳脚、棍棒或皮带等物品对孩子实施虐打的行为。

    苏珊的病人凯特生长于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但父亲总是像疯了似的发脾气,尤其是在和她母亲吵完架之后,就会用皮带猛烈抽打她和妹妹。有时还威胁要杀了她们。

    童年的经历使得凯特在成年后依然活在抑郁和恐惧之中无法自拔。更为严重的是,她曾经不只一次在自己的车里和单位电梯里出现过“急性焦虑症的”症状。

    那么什么叫做“急性焦虑症”呢?

    所谓“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惊恐症,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发作时,人会突然觉得心慌、气短,甚至濒临死亡的感觉。

    凯特的“急性焦虑症”正是源于她童年时期遭受的身体虐待所形成的恐惧感。

    苏珊的另一位病人乔小时候也经常挨打。他自述称,有时他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做着什么,他的父亲会突然冲进来朝他破口大骂,接着拳头就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身上。

    童年的经历使他一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害怕被伤害,害怕遭到背叛。由于他始终无法相信别人,他的两次婚姻都以离异告终。

    在他的意识深处,他的父亲——那个本应该关爱他的人,都对他拳脚相向,他还能相信谁呢?所以他无法和别人保持亲密关系,搞砸了几段感情。

    还有一位病人霍利,因为暴力虐待十岁的儿子而被送来接受治疗。霍利自幼遭到母亲的可怕虐待,有时母亲甚至拿着菜刀追打她。

    这些受虐儿童的内心积蓄着强烈的愤怒,但幼小的他们心中的怒火往往无处发泄。

    为了维持家庭的表面平静和安定,前面提到的两个病人凯特和乔,将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深深地隐藏在心底。

    而霍利则将强烈的愤怒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在学校期间,她经常惹麻烦,是一只“会走路的火药桶”。结婚后,她又把怒火倾泄到了年幼的儿子身上。

    很多暴力罪犯在儿时都遭受过身体虐待。在一些极端案列中,被压抑的愤怒常常通过家暴、强奸甚至谋杀等暴力犯罪行为表现出来。

    03  为何有父有母,内心却孤独无依?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虐待,是指对孩子持续进行精神虐待和情感忽视。

    那么哪些行为可以被视作情感虐待呢?

    比如,父母不认可孩子的独立人格,试图去控制他们的生活;

    又比如,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缺位、忽视他们的正常需求、或让孩子过早承担趣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再比如,不向孩子表达任何正面感受(如不祝贺他们的成功),等等,都是对孩子的情感虐待。

    操控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就是典型的情感虐待。

    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街道上,那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很适时,也很适度。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这样做,适度控制就变成了过度控制,那么她无疑就是一位操控型父母。

    直接操控孩子的父母会用威胁或恐吓的语言说:“按我说的做,否则你就不要回这个家!”,或者“你要这样做我就不活了!”等等。

    面对直接操控,孩子就像是收到了最后通牒,而他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无关紧要。

    如36岁的迈克,因为妻子生病不能参加父母的结婚周年庆,母亲就在电话另一端哭泣,还说“如果你不来参加我们的聚会,我就不想活了!”

    所以他只好投降,丢下妻子乖乖回去。

    操控型家长的极端典型要数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了吧。

    曹七巧逼女儿退学、千方百计阻拦女儿的婚事;

    儿子结婚后,她又逼儿子不许回自己的房间,而留在她房里给她讲夫妻房事。这是灵魂扭曲的操控型家长。

    间接操控型父母通常处处充当子女的“帮手”。

    比如在子女成年后仍然不停地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衣物、买饭买菜,甚至要开车送他们去远方,完全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

    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也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他们也很难成熟起来。

    与控制型父母“管得太多”相反的,是失职型的父母。

    如父母一方因为生病或逃离家庭而缺位,或是有酗酒成性的家长的家庭,往往会使得孩子被迫担当起家长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被剥夺了童年,情感缺失,内心孤独。

    这些父母推卸了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让孩子失去了积极角色的榜样,他们的情感难以健康发展。

    无论是操控还是失职,都是情感虐待,都会让孩子困惑:为何我有父母,内心却孤独无依?

    2   原生家庭为何会伤人 


    家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这里本应该是港湾,是我们相依相偎、守候幸福的地方。

    但又有多少人承受着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并荼毒着一代又一代至亲的人?

    01 有毒的家庭体系,如中了魔咒

    我们所有人都是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

    家庭不仅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的集合,它更是一个体系,容纳着彼此紧密相连的人。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其他人。

    有人说:“我小时候妈妈总对我要求很严格,简直受不了。现在,我也对孩子很严格。只要对他有一点放松,我自己就会担心他学不好。”

    也有人说“我越发地觉得,爷爷对待爸爸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复制在了爸爸对待我的模式上。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也以同样的模式对待我的儿子。”

    幸运的是,健康的家庭体系会以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滋润着每一位家庭成员。

    而不幸的是,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向以卓尔不群的才华和战场硬汉形象著称。

    但在光鲜的外表下,海明威的内心一直痛苦不安,甚至时常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就来自他分裂的原生家庭。

    海明威的父母在家庭角色上是颠倒错位和畸形的。父亲在外面事务繁多,看起来是个硬汉,但在家里却没有应得的尊重,在强势暴躁的妻子面前软弱退让。

    直到有一天,父亲终于不堪忍受,在中年饮弹自杀。

    父母对于对方深深的不认可和疏离冷漠的家庭关系造成了海明威缺乏安全感,经常陷于压抑、恐惧和愤怒之中。

    父亲的自杀更使他一生憎恨母亲。他的感情也错综复杂,一生结过四次婚,且不只一次地伴随着婚外情。

    在62岁那年,海明威也步父亲的后尘饮弹自尽。

    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妹妹服药自杀;唯一的兄弟举枪自杀;孙女才十几岁,活泼可爱,竟也难逃自杀的厄运。

    他的家族成员就像是被施了魔咒一般,难逃劫难。

    在有毒家庭体系中,父母有毒的观念会传递给孩子,有毒的行为模式也会被孩子原样复制。因为父母有毒,所以孩子中毒。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是中了魔咒般周而复始,除非有人来打破。

     

    02  因为父母有毒,所以孩子中毒

    当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家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庭教会了年幼的孩子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

    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们会为孩子的个人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成熟独立构建起坚定的基础。在他们的观念中,故意伤害孩子是不对的,应该鼓励孩子适当犯错,孩子的叛逆心很正常。

    但是,有毒父母对孩子持有的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已观念。

    比如:“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孩子应该无条件顺从父母,为父母奉献一切”。

    这些观念正是他们的伤害行为滋生的土壤。

    当这些观念与现实相悖时,他们不但不愿做出改变,还不惜颠倒黑白来维护自己的观点。

    不幸的是,他们的孩子还涉世未深,不能分辨真正的现实和被父母扭曲的现实。

    长大后,他们便带着父母这种无可撼动的扭曲的世界观步入了自己的成年生活。

    除了观念,父母有毒的行为模式也会被孩子原样复制。

    作者通过多年的诊疗经验发现,许多虐待孩子的父母是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足步入成年的。

    他们会将子女视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并在他们身上寻求父母从未给予自己的情感满足。

    当子女无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时他们就会被激怒,进而将怒火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子女身上。

    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为施虐者真正的愤怒对象正是他们自己的父母。

    被虐待的孩子心中无疑都充满愤怒,憎恨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他们中许多人曾在心里立下誓言,绝不会成为他们父母那样的人,但最终还是不自觉地步他们父母的后尘,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他们最讨厌的、有毒父母的暴力特质。

    比如经常虐待自己十岁儿子的霍利就对心理医生说:“你知道吗,我曾经对自己发过誓,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不会动他一根手指头。

    天啊,我知道被打是什么样的感觉,太可怕了!但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变成了和我母亲一样的疯妈妈。”

    03 打破魔咒的阻力主要来自父母

    上述恶性循环急需有人跳出来打破。然而,打破魔咒的阻力却主要来自于父母。

    在相对正常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父母会坦诚地交流,探索更多的解决办法。

    而在有毒家庭中,当一些子女渐渐意识到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有毒,想要打破这种平衡时,有毒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和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他们通常的反应是:矢口否认他们的有毒行为,

    他们会说:“一切都没问题”、“是出了一些剖问题,但以后不会发生了”;

    或者将责任推诿给子女:“这都是因为你”;或者强行阻挠子女的反抗行动,维护这看似完美的“家庭神话”。

    如在格伦家,每个人都在家庭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是酗酒者,母亲是父亲的共依存者,而格伦却承担起家长的责任。

    二十岁那年,格伦决定和父亲公开谈谈他酗酒的事,告诉父亲自己不希望他继续这样。

    结果父亲对一切矢口否认,母亲则替父亲辩护,而姐姐们保持沉默,只想息事宁人。

    当格伦想要去推翻那些角色时,他的行为威胁到了家里的平衡,于是他遭受了在情感上被隔离和孤立的惩罚。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家里人都不愿意和他说话。于是,父亲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继续酗酒。

    然而,如果这种平衡不被打破,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就会如同中了魔咒般周而复始,轮回往复。

    3   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

    第一步  找出应该负责的人,停止自我惩罚

    面对自己的遭遇,受害者首先需要发泄愤怒。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该向谁发泄愤怒呢?

    当然就是那些对你造成伤害的有毒父母了。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言语虐待负责,他们理应为自己的暴力虐待负责,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过度控制或责任缺失负责。

    只有找出责任人,你才可能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重担,归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为此负责!

    一旦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你可能会对那些加诸在你身上的痛苦和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充满愤怒。

    这时,你需要有效管理你的愤怒情绪。

    首先要允许自己愤怒,告诉自己这样的感觉没有错;

    然后,可以用倾诉、或在家捶打枕头、大喊大叫、运动等方式释放愤怒情绪,不要用暴力或言语去伤人;

    最后,借助愤怒情绪认清在亲子关系中自己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

    找出了应该对伤害负责的那个人,你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盲目顺从、妥协、害怕父母反对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

    抛弃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惩罚行为,开始拥抱自我。

    第二步    与父母对峙,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对峙意味着你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勇敢地面对父母,说出他们当初的所做所为对你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你现在对他们的期望。

    记住,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或惩罚他们,也不是为了向他们发泄愤怒,或者是从他们身上找回些补偿,

    而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重新定位你们以后的关系。

    采取对峙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

    就是说,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它们将会被转移到配偶和子女身上,继续祸害你现在的家庭。

    所以,对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那么,如何与父母对峙呢?

    首先,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否认、反驳、责难、愤怒等消极情绪;

    其次,必须将想说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并加以演练,而且必须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所谓非辩护性回应,就是用一种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最后,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遭遇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对于年迈、患病或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可以写信倾诉心声,等待他们的回应。

    对于过世的父母,可以在墓前或照片前读出你的信。

    通过对峙,无论是否与父母达成改善关系的共同意向,还是疏远他们以维持一种更为表面化的关系,都是向摆脱过去的阴影迈出了一大步。

    对峙过后,有些父母会在一度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言行,而另一些父母则受困于心魔而无法解脱。

    第三步    自己做出改变,而不是等待父母改变。

    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鼓励你抱怨“这全是他们的错”。

    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原生家庭伤害了你的童年,但不要把所有的黑锅都甩给原生家庭。

    看过《权力的游戏》,你一定会被提利昂·兰尼斯特坚韧不拔的品格所折服。

    提利昂虽然出身显赫贵族,但由于一出生母亲就难产而死,自己还是个侏儒,所以遭到父亲和姐姐极度歧视和厌恶,一直希望他死掉。

    他在没有亲情的环境中长大,只有哥哥不把他视为怪物,是他一生中唯一让他感受到人间温暖的人。

    但成年后的提利昂却是兰尼斯特家族中最有爱心、心智最健全和成熟、也最具有智谋的人。

    可以说,他是成功摆脱了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典型。

    人生短暂,本该绚烂绽放。你远没必要为糟糕的原生家庭而搭上你的一辈子。

    作为成年人,你要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负责。你只有打破原生家庭的有毒循环模式,才能拯救你自己。记住,拯救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打破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诺,承诺不再重蹈父母伤害你的覆辙,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关爱和抚慰,便剥夺孩子从自己身上得到这一切的权利。

    除了承诺,你需要做的还有:退出游戏,让伤害止于你自己。

    在电影《战争游戏》中,美国政府的一台计算机被人编了程序,即将启动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所有试图改变这一程序的努力都失败了。然而,就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计算机自己停了下来,说:“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退出游戏。”

    这句话也告诉你:只有你自己首先停止伤害,才能阻止伤害继续。

    对于正在对家人实施言语、暴力或情感虐待的人,应该想办法及时停止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已经对家人造成伤害的人来说,道歉是打破循环的重要一步,其次才是停止伤害行为。

    作为成年人,你身上本就具有改变自己和子女的力量。

    当你从原生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同时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了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珍贵无比的礼物。

    契诃夫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突破了原生家庭束缚的你,就是这把闪亮的锋利钢刀!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突破原生家庭:能拯救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jj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