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型好人
认知型好人的思维被很多苛刻的、错误的“应该”所绑架: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愿望或者期待、应该照顾周围的每一个人、应该倾听每一个人、应该永远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应该总是先人后己……
与此相对应的,认知型好人对周围的人也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应该总是感激我、喜欢我、认可我;永远不能批评我、伤害我、抛弃我;所有人都要善待我;永远不能生我的气;永远不能拒绝我……
要摆脱这些不合理的思维,认知行为疗法是很好的解药。
因此,如果遭遇被拒绝,被伤害等不好的事情,“认知型好人”就会开启以下思维回路:
好人不会被拒绝/伤害/抛弃;
我被别人拒绝/伤害/抛弃了;
我还不够好,我要变得更好。
别人嫌弃你了,你会更加坚信,为了不被嫌弃,你还要“变得更好”。即使别人真的因为你是个“完美的好人”而“认可你”了,你还是会不安——因为你会觉得,他们认可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做的好事”;
以下是不要做“认知型老好人”的理由:
(一)
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认知型老好人”的呢?
“我们当然不讨厌这家伙,因为我们根本不在乎。”
一个随时都只对别人好的人,是平面的、二维的。有血有肉的人,一定会有喜怒哀乐,有轻松有紧张,有舒缓有冲突。
这和“相比高大全的传统英雄,我还是更喜欢李云龙”是一个道理——后者的确有匪气,但至少让人觉得是真的。
(二)
一味讨好别人,让自己精疲力竭,最后搞砸了身体、工作和生活,才是真的给自己和真正在乎你的人添麻烦。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作为精力有限、会老会死的凡人,在“该对谁好”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有优先级,而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是很正常的。我们不是不需要利己,我们需要的是“开明的利己”——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当然,对于老好人来说,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三)
对别人好,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回报。
拒绝别人的回报,从对方的角度看,就是“你自己倒是做了好人,可是你把我变成了一个不知恩图报的坏人”。
别人不讨厌你才怪了。
“回报对自己好的人”是人的天性,是人自我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他帮了我,他是好人;我报答了他,所以我也是好人”。
这就是“礼尚往来”——不是为了装门面,是大家真的有这个需求。
(四)
不满足他人的要求,就会被人视为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必将被社会嫌弃和抛弃;
他人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为了获得安全,我必须做个好人。
这个世界观对消极后果的描述有些言过其实了。
世界有危险,但我可以获得安全——并且不用讨好他人。
(五)
如果你是上级,那么请将工作合理地分配下去,不要什么都亲自做。
作为上级,你需要考虑到、看到下级考虑不到、看不到的事情;下级需要有学习的机会,否则他们没法进步。
而且,如果因为你做得很多,集体真的“离了你就不转了”,对集体而言也不是好事——这意味着集体没有应急方案了。明白人是不会对此感到开心的。
这也是各取所需。
(六)
需要什么就明确的说出来,不是你对人好,别人就能自动知道你想要什么的。
所谓“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知道自己要什么”,没几个人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人,都是长时间通过各种交流充分了解彼此的人。
而一个一味对别人好,自己一肚子话憋着不说的人,只是单向输出,最缺的就是“各种交流”。
(七)
学会说“不”。
这是个烂大街的建议,但真的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不满,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永远也满足不完”的要求时。
体谅他人的难处是每个社会人应该有的基本素养。没有这种素养的人应该自己反省,而不是责怪对方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好“。
如果有人仅仅因为你拒绝了自己的要求,就对你极尽诋毁和贬低,那么可以确定,你没有跟这个人深交的必要,一丁点都没有。以后见面顶多保持一下礼节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