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基准,一种思维方式的榜样,文中所罗列的那些品质和美德,便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解读。
通常人们对善与恶的判断是以道德为标准,可是,很多时候善念与恶念却无关乎于道德。
道德是外在的标准,它属于头脑或第三方对于当事人处理问题结果的一种评判方式。
可是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的事实也未必一定是真实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心中产生的善念与恶念,在没有付诸行为之前,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例如:一个人生病得了绝症,家里人为了不让患者增加心理负担,那么,哪怕撒谎,这也是善念。
旁边人也会评价,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念。
但是,如果家里人是因为患者如果一直坚持,就可以不断领取退休费用,只为了害怕损失而没有告知当事人。
那么,这就是一种恶念,虽然都是为了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出发点是为了利益,当然,产生的恶念也只有患者家属自己知道,到了一定时候很容易会感到良心不安。
又比如:同学间都会努力学习,有的人为了超越其他同学,会给大家讲自己平时不复习,暗地里却花费很多时间学习。
这样产生的恶念,长期以往,造成个人的格局不够宽广,成年后也很难承担承重的工作压力,或很难凝聚团队一起努力。
———————————————
俗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善与恶来自于每个人的一念之间,在工作中,有人会因为同事或上级曾经批评的一句让自己感到难受的话,会记恨很久,并一直伺机报复。
这样的人内心隐藏阴暗的一面,会让自己活得非常压抑及痛苦。
每个人都会产生善念与恶念,处理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结果,这与一个人内心的自洽能力大小有关。
例如:一个人受到他人批评的时候,解读为指责抱怨,恶念就会产生压抑、逃避或吵架对抗。
如果解读为对方批评是为了帮助自己成长,那么,这样的善念会让自己感到愉悦,产生出来积极的状态,也有可能令到对方改变态度及愿意帮助自己。
很多时候,一个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哪怕伤害帮过你的人也再所不辞。
但是,古人有云: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做人不能够因善小而不为,也不能因恶小而为之,做人要讲道德及守规矩,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3年的疫情之中,参加过一些长辈和朋友的葬礼,感触到人生苦短,当人走到人生劲头的时候一切都会烟消灰灭。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止是只有诗和远方,还会有云淡风轻及平凡的日子。
善念与恶念不一定能够带来善行与恶行,但是,人人如果都多一些善念,世界或环境一定会多一分的和谐。
思考:
当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