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相爱相亲》获得“最佳编剧”的张艾嘉、游晓颖上台后,前者十分自然地帮后者将其面前的话筒摆正,并在游晓颖激动到有些语无伦次乃至哽咽时,笑着拍了拍她肩膀。
用好的生活来热爱这样真诚提携、宽慰后辈的领域前辈,或者说这样温情、开阔的张艾嘉,是当今整个浮躁、虚伪娱乐圈再少见到的。
在她身上,杂糅着几个时代。
无论是台湾大师云集的文艺片时代,还是香港新浪潮导演的出现,亦或近年商业影片骤然兴起,她都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并参与其中。
而如果暂时抛开她所介入的“时代”这个宏大命题,另一值得品味之处便是由她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某种完整的女性生命线脉络。
从嬉皮少女到知性女人。
翘课,穿比短发还短的超短裙,听Bob Dylan、The Beatles,参加Flower Power,因为交太多个男朋友而被老师告知妈妈,张艾嘉在美国的那段生活简直就是早年版“我抽烟我喝酒我纹身,但我是个好女孩儿”。
回到台湾,先后经过罗大佑、李宗盛、杨德昌。不得不说,低配女文青各有各的不幸,高阶女文青都幸福到雷同,毕竟王菲找过的人是,窦唯、李亚鹏和谢霆锋。
有什么能比年轻时候跟才子才女耍朋友来得丰富人生?
没有。
感叹着,“毛姆曰:生命太短促了,没有时间既闹恋爱又搞艺术。我觉得他日得很对。”一评论回,“搞艺术家就好。”
顿感这位小网友颇有张女士的优秀。
有些人是天生的爱人,她们用“陷入爱情”的方式去体认这个世界,并通过接收对方的反馈来感知自我。张艾嘉属于这类,却比其他人更清醒。
在多年前的一期访谈节目中,鲁豫问她李宗盛到底有没有爱过她?张艾嘉极为大方地回答,自己也有在李宗盛演唱会上玩笑着问过啊。而她紧接着对这段感情的分析判断则显得尤为睿智。
大意就是,她认为李宗盛对自己的爱,是那种文艺创作者对亲手打磨的作品的爱,是他作为唱片制作人,需要去理解她感受她,需要去融入进俩个人关系的外在表现,而非当真是恋人之间的感觉。
不自作多情,不想象爱情,应该被列入二十一世纪伪文青生存指南。
尽管张艾嘉的父亲在她很小时候便过世,但她提到自己在大家庭的关怀中并不因此而缺爱,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当一个人感受到的爱是丰沛的时候,她是有能力对其类别进行区分的。
于是在认识到才子身上“自我”与“自私”的模糊界限后,叛逆少女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家庭的框架。这也几乎成为了大多数女性的现实写照。
除去爱情部分,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独立导演,她对电影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尤其是与同时期影星相比,一直到今天都保持了活跃在大众视线中的创造力。
从《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到《念念》《相爱相亲》,在张艾嘉的影视作品里,始终存在着一份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悲悯。不同于许鞍华导演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她是温和的、淡然的。
张艾嘉的整个人生似乎就是在“不刻意”三个字间,漫无目的又井然有序地自然发生着。你很难单单用一个词汇去定义她,就像你无法用一个容器去盛放大海。
或许每个女孩儿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某种特质,会从青春期的每天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到后来拥有一份工作得以安身立命;会经受勇敢去爱、被伤害、继而成长的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不是必须的,但由它带来的成长却无比重要。
虽然我们没能如她幸运,能够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一个伟大过的时代,但我们有自己的时代。它有点烂,也有点美好,我们只能扎进去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用好的生活来热爱“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唱着《爱的代价》的张艾嘉,说“40岁,我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并在六十多岁的年纪,仍旧可以跟他人谈论爱情。
她或许从游晓颖身上看到了她的过去,而我们也希望从她身上看到我们的将来,平静、浩瀚与成熟的一切美好品质。
年轻总会过去啊,可她的热烈与温柔不会。
用好的生活来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