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2266/f7efb4e0b7c380f0.png)
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从事低段教学工作,开学之初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并非学科方面的困难,而是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难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集中。
开学伊始,同学们对学校充满了好奇,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他们认为上学真的很好玩。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同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上课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办法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不能融入到课堂当中,等等。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成为了我思考的首要问题。经过思考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2266/0eafc6b4eb756e6d.png)
一、 课堂需要规则感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7、8岁孩子而言,规则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从幼儿园、从家长的关爱之下,融入到学校学习的环境中,是每个同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规则感显得尤其重要。规格的作用有点像时间的节奏,或者有点像舞蹈的音乐节奏,如果孩子们具备了好的规则感,那么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会具有更好的效用。单纯的只是命令孩子,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应该做什么,并不利于孩子规则感的形成,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排斥和反感的情绪。《和甘伯伯去游河》是一个非常适用于规则感培养的绘本资源,全书弥漫着夏山那种信任宽容、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的气息——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个非常单纯的故事,单纯的感觉像一个幼儿:甘伯伯有一条木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一一要求上船。起初情形还好,后来这些乘客都忘了遵守秩序,忘了坐船的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和气的甘伯伯还邀请这批乘客到他家去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大家再来坐一次船。哪个孩子不想坐船,哪个孩子不想听听坐船的故事?尤其是住在像青岛这样的海滨城市。
通过一个简单、单纯的故事,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想象成游河,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到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主动去遵守规则,执行规则。
在制订了课堂规则之后,就需要严格按照规矩办事,要有底线,不能让孩子们触碰底线。例如一堂数学实验课,需要提前跟同学们讲好规则,在老师讲述步骤和注意事项的时候,不允许有同学打断,前两次会提醒,第三次还出现违反规则那么实验课就取消。到了真正的课堂上,如果不断有同学打断老师的讲话,已经提醒两次,到了第三次,那就应该停止这次活动,否则孩子们就会不断触碰底线,以后制订的任何规则都难以遵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2266/ee8fc8a893d548c0.png)
二、 吸引是最好的管理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规矩固然很重要,是前提和基础,光有规矩还不够,想要真的让同学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设计能够吸引他们,引发他们注意和思考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一名一线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我认为的更好的课堂教学,源于传统课堂,又区别于传统课堂。所谓源于传统课堂,是指融合课程背景下的综合课程教学不能脱离传统的知识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各个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因此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传统知识中的精华,让融合课程的种子在传统知识体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所谓区别于传统课堂,是指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迁,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以国际化的视角走在时代前列。
1、 回归知识的本质
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立发展进化的反映。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来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历法改革,印度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而波斯或阿拉伯的数学与天文互不分离。
埃及人的经验式数学。大家都知道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畔,尼罗河发源于非洲内陆的峡谷,途径沙漠滚滚而下,每年上游雪水融化汇入河中,会引起下游一带洪水泛滥。人们发现,与洪水相应的各种现象中,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最为准确,埃及人也由此而早早的就观察出一年有365 天。尼罗河的泛滥还会抹去原来农田上的边界,人们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几何学的英文是“geometry”,其中“geo”就是土地的意思,而另外一部分“metry”则有测量的意思。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不仅限于正方形、圆形等,而是从本质上知道了几何图形是怎么来的,也了解了历史,甚至是英文单词,一石多鸟。听着故事,穿越到古代埃及尼罗河畔,还学习了知识,课堂上自然收获满满。
2、 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上升过程。如果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练习题都是从微观层面掌握知识,那么对于整个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和构建就是从宏观层面理解和掌握数学,从而对数学学科的整个结构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3、 我学的知识很有用
一本著作大概有300页左右,若一页有1000个字或符号,那么一本书大概有300000字,选定30万中的任何一个。一个懂数学的人只需要问20个问题就可以在100万个可能的选择中找到答案,30万就更不在话下了。
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会感到很不可思议、很神奇,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有时候人们研究事情喜欢将其一分为二。比如,对还是错?真话还是谎言?白人还是黑人?正面还是背面?单数还是双数?这种将所有可能性一分为二来看待的方法在数学语言中叫做二分法,这个方法在解决数学题中经常被用到。
回到刚刚的20个问题,无论你挑选什么,我都能猜出你选的这个字或符号。只要你对我的问题回答“是”或者“不是”。通过一个问题可以在2个备选中得到答案,两个问题可以猜到4个方案中的答案,问三个问题,需要答案有8种……依此类推,提问20个问题,就可以在 =1048576个问题中寻求答案了。
运用二分法还能解决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寻找串联的坏了的路灯等等。同学们会发现如果懂数学知识就可以变成神奇的魔法师,不知不觉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达到了浸入式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数学素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基础。从规则感出发,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约束力,教学设计回归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地方,在内容上吸引学生,引导他们探寻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课堂教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2266/76bc804bb4ff99e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