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俞敏洪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俞敏洪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作者: 十一月秋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20:28 被阅读0次
    俞敏洪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已经找不到这个时代伟大将领的传记了,这不怪他们,因为历史把舞台交给了企业家。

    1

    这本书基本是在近期的几个凌晨读的,最终读完合上它的时候依然是凌晨。

    每次读一本书前都会有点犹豫,毕竟那么厚一打纸,密密麻麻的文字,要读完得花不少时间,要知道这个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刷手机或发呆。发呆还是阅读,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消耗其中。所以决定看不看一本书,发不发呆,是一件严肃而正经的事。谁叫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呢。

    有意思的是,至今我读完一本书,最终将其合上的瞬间,还没有一次觉得这个事是不值的。当然有滥竽充数的书,读快一点不就完了。而对于有些书,读完后会特别庆幸时间花的值。俞敏洪的新自传就归于此类。

    (上述为长因时间不写字而出现的有点激动的碎碎念)

    2

    书名“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只是个引人眼球的营销幌子,其内容并不是围绕诉苦摆惨熬制的又一碗鸡汤,俞氏煽情也没有出现。如果谁因为正在处于崩溃边缘想寻得解救之法而翻开此书,怕是要失望的。就本书而言,前九章讲的是新东方一路走来的创业之路。这部分内容老少皆宜,更适合做公司搞创业的人看。

    真正让人突然打开雷达拉响警报的,是第十章——自我剖析。想想看,一个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回首二十多年的商场风云,反思自己,梳理总结“战斗经验”,毫无疑问,精华尽在其中。

    不是书评,只谈感受。

    3

    最大的感受是企业家正在成为时代的MAINSTREAM精英。

    “队伍的年轻化永远是正确的选择···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为新东方的创新和突破性发展做贡献,毫无疑问是最正确的一个选择···不管他们刚开始多么不成熟。”

    这句话甚至看似有点武断,但其让人叹服之处也正在于这种“不中庸”的见解和思维。相比与经验丰富的“老人”,年轻人意味着敢想敢做敢闯,年轻人更富有创造力,更具有勃发的品性。例子很多:从哈佛直接退学创立脸书的扎克、从哈佛退学创建微软的盖茨、从马里大学退学创建苹果的乔布斯,都是二十出头,看国内,BAT巨头企业创始人也都是在三十出头创立公司,看历史,CCP在1921年成立时,创始人平均年龄为28岁···

    能下决心做出“队伍年轻化”这种决策,甚至只是有这种认识,已然可贵。只有站在时代潮头的人才对时代脉搏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吧,毫无疑问他们也有最深刻的洞见。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精英吗?

    还有一个现象,在这个时代,看不到伟大的MILITARY将领们写的书,其原因是这个时代没有伟大的将领。他们在100年前登场,在二战结束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今已淡化到鲜闻其声。

    有人对美国总统做出过统计,发现相当一部分有过服役和参战经历,由此对MILITARY经历大加推崇,我的观点是,两次WORLD WAR让MILITARY将领们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淬炼,成为时代的主流精英,此后的几十年中这些将领们继续发挥余热,但不是以将领的身份,而是POLITICIAN。之所以美国的总统中有过MILITARY经历的人相对较多,主要是其一直持续对外的WAR,但规模已经小的多,加之和平和发展成为COLDWAR后世界主题,将领们的历史舞台越发收缩,他们也逐渐在退出,而新登场的便是另一种将领——企业家。

    很显然,在新的WORLD WAR不会出现的情况下,我想未来的美国总统将会越来越少地有MILITARY经历,越来越多的的企业家将成为其未来的LEADER。当然,企业家们还没有普遍地成为POLITICIAN,他们不是统帅,在目前的时代条件下只能是将领。

    像一百年前将领们带领队伍征战一样,这个时代的企业家也在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在外他们带领自己的企业在外参与全球商业和科技BATTLEFIELD角逐,在内又推动社会的REFORM和发展,无疑已然成为时代的MAINSTREAM精英,而且可以预计的是,他们还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实事求是,回归事物的本质。

    马云、季琦、包括俞,他们的创业口号惊人的相似。俞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口号是:用靠谱的人做伟大的事,分更多的钱。这句话包含了最核心的两个要素——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旦这两个要素混合在一起,人的生产力就被极大调动起来了。它回归了事物的本质,代表着一种文明的价值取向,也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两种需求是融合在一起的,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只谈上层建筑,那是圣人模式,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耍流氓,行不通;只谈生理需求那是动物模式,局限性很明显,走不远。

    事务的本质,就是把农民和土地结合起来谈REVOLUTION,就是把学生和分数结合起来谈教学,就是把商人和利润结合起来谈经营······企业家能毫不掩饰地谈利益,是文明的表现,企业家谈社会责任,又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完全具备相应的能力。对后者而言,未来发挥关键历史性作用的,也很有可能是这些人。

    实事求是,回归本质,终将受到奖励。

    5

    从积累知识到升级思维,生长新维度。

    “一个人的成长可以用一条河来比喻···那些支流的汇入、水量的增加、就是你不吸纳外来的、使你成长的因素的结果”。

    时代的另一个普遍情况是焦虑蔓延、竞争加剧,为了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被迫“不断生长”。”终生学习者”甚至已经成了一个日渐流行的标签。学习一项实用性的技能是实实在在的,对个人竞争力的提升也是也是立杆见影的,所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另一项生长是学习知识,相较于具体的技能,显得更加宏观,比如大量涉猎某个领域的书籍,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这种学习要更加漫长,见效也慢,但其作用是给人以整体性的提升,亦有其威力在。

    而对思维模式的学习,是另一种不同形式态的学习。查理芒格号称自己的思维库里有一百种思维模型,几乎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思维模型方案。思维模型多了,解决问题的维度自然也就多了。否则可能出现芒格所说的“在手中拿着锤子的人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这样的局面。很显然,这种“锤子思维”就是一种思维,用来解决“钉子”问题是高效的,但如果遇到的木螺丝,就无法很好地解决。对于木螺丝,肯定是“螺丝刀”更加奏效。从“垂直敲”到“螺旋转”,这就是两种思维工具代表的两种思维模式。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的工具箱里有锤子、锥子、螺丝刀、剪刀···我们应对和解决问题时会更加专业和高效。

    俞敏洪在书中提到了“系统思维”,并坦言想在某一具体领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这是个很好的启示。螺丝刀可以买到,而思维工具要通过训练得来。具体的训练方法,俞有提到。比如系统思维,作者讲可以进入一个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具有系统性···

    6

    从围城到开放,建立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

    不是靠把池塘堵死,而是靠开放型生态本身的养分来让鱼儿不流失,这样的系统本身也更有竞争力。

    “尽管不少人出去了,甚至干的事情跟新东方存在竞争关系,但我依然抱着一种鼓励的态度···自由意志和奋斗精神一直是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的探索是大于一切利益的。“

    一个人能坚守自由意志和奋斗精神是容易理解的,但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下属持有这种态度,是异常难得的。鼓励自己的下属不断尝试和突破,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智慧,就是说他们的关系脱离了简单的劳务关系,超出了单纯的按劳分配这样的一般价值准则,而是有了更良性的互动和更自由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操作造成的流失是局部的和个体的,而带来的竞争力和生产力却是整体的和长远的。

    这是典型的基于竞争而出现的、能经得住市场考验的开放思维模型。也许只有不断面对竞争的企业家才能在有有这种洞见的同时将之付诸行动。

    7

    去年以来,达利欧的《原则》在国内风靡一时,也正常。都是时代宠儿,都是新时代的将领,都堪称英雄。坎贝尔的英雄理论在俞氏身上同样显现——最后英雄回归人间,向世人泼播撒自己的智慧。有些智慧其实通俗,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警醒?比如书中这句看似不起眼的话: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是你自己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如何使用时间和生命也是由你决定的。如果你的时间被被人支配了,你的身体因为各种消耗倒下了,对你来说,这次才是最悲伤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俞敏洪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mr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