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3650/953c1e6b8c2f173a.jpg)
关于主题、立意、中心思想,这些是一个意思,就是中心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画一棵树,并不是树有什么立意,或者作者要立起一个意义,而是树本身就是意义,它有丰富的含义。假如红楼梦的立意是反封建,他为何不直接写打倒封建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害死人呢?效果岂不是一样?
事实上,效果是两样,因为一棵树的意义是无穷多,它就是美。为什么我们老是纠结于立意呢?因为我们没有地方立,才会去问立意。比如前些天的那个“家暴”征文,因为你抓住的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你从来没有被暴打一顿,怎么可能有立意呢?假如被暴打了,不用立,就很好。
那么是不是凡事都需要经历才可以写呢?当然不是,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写作者是需要高度敏感的,可能这也是天分的组成部分吧。还是一句话,从感受出发,没感受,就没有立意;有感受,立它为何?
大家总有一个很糟糕的习惯,改不掉教材上的律令。然后遇到文章就去套——哦,背影,写了典型;阿Q正传好,是因为细节好。遇到没办法套的,就说那是例外,那是天才,卡夫卡博尔赫斯,他们是自成一套,不影响我的判断。一大堆教条束缚自己:文章都是要立意的,文章都是要找典型的,文章都是要故事……遇到套不上去的,就说是例外。如此怎么能形成文学观念呢?只能是止步不前,原地踏步。总是回顾某名著的故事情节,背熟了也写不好啊。
每一处都是内容,如同每个枝条都是树的组成部分,每个根须都是树的组成部分。大树没有立意,没有中心思想,整棵树才是它的全部意义所在。只有拙劣的作品,才会有所谓立意;好作品被立意所解释,如同将一棵树强行解读为“好木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3650/25a34d4e405abbb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