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吃出来的记忆和学问

吃出来的记忆和学问

作者: 不耕田的牛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22:05 被阅读56次

        大学曾买过一本梁文道写吃的书叫《味道.人民公社》,是一本杂文集,这几年过去书中的内容不甚记得,但是书背有一段话却一直记着:“不要像平常那样一边剥橘子一边吃,而要专心地剥开橘子的皮,感受它刹那间射出的汁液,闻它散发于空气中的清香。然后取出一瓣橘肉,放进口中缓慢地嚼,全神贯注地体验门牙咬断它、臼齿磨碎它、舌头搅动它等每一个动作,直到它几近液化,被吞咽下去为止。”这是越南高僧一行法师的橘子禅,用来讲解正念饮食的经典例子。

          我吃饭打小就是狼吞虎咽,幼年的餐桌教育也是要趁热趁快吃完碗里的食物。所以在看到那段橘子禅后,在如何吃这方面我算是得到了一次重要启蒙,从那时起,吃成为我探究的一种学问,空闲下来就开始找各种关于食物的书和视频。但是吃首先是一种记忆。

         因为本人是弗洛伊德的信徒,所以曾经我用很长的时间去搜索,关于吃我最初的记忆是什么,结果脑海里蹦出来的是,我在家门前等待母亲买菜回来的画面,那一年我约莫三岁半,那一顿饭的菜,我想了很多年都没回忆起来是什么,是某种植物的根茎,那是我对食物的最久远的记忆。母亲当然是我最初的食物启蒙老师。小时候家家户户还是用土灶头做饭,需要一个烧火的人。我小时候总是被使唤去烧火,而外婆和目前就在灶头上炒菜,油锅冒烟后在厨房酝酿的一种热烈而紧张的气氛,随着各种食物下锅刺啦一声得到的宣泄,总是能牵动着灶头烧火的我的嗓子眼,嗅觉也开始得到锻炼,总是能区分柴火燃烧的气味和食物和油翻炒过程中散发的各种奇异的香味。记得一次中午,家里突然买了一副猪大肠,母亲吩咐我把灶里的火烧旺一点,少不经事的时候最是听话,就照搬,把火烧的很旺,由于是夏天,眉毛都被汗打湿了。也不知道母亲放了多少辣椒作为佐料,以下油锅的时候,厨房里仿佛被透露一颗烟雾弹,瞬间我鼻涕眼泪一把流出来了,但随即就闻到猪大肠在高翻翻炒下散发的奇异的芬芳,原本热的发干的咽喉部突然口水翻涌,精神随之一振,坚守住了阵地,保证了热锅的温度,最后协助母亲完成了我记忆中最好吃的一碗爆炒猪肠。那天中午我大汗淋漓的吃了好几碗饭。

          在我大概十一岁能拿着锅铲够到锅底的时候,我就开始学做饭了。在那个食物还并不像如今这般充裕的时候,我只能把锅里的剩饭拿来练手——所以猪油炒饭是我最早的厨房作品。母亲说,炒饭一定要用猪油,剩饭一定要用锅铲倒拭成颗粒状,不能用块状板结的饭团炒,还有就时不能加水,可以加少许酱油着色。这些厨房教诲,我至今都记着。再后来学做菜,也是谨记着母亲教的基本流程,反复操练实验,在我十三岁那年我已经可以独立做饭给最近吃了。十三十四岁那两年,一个人留守在家上学,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加上没有来自家长的约束,简直就是逍遥快活的两年。对于食物的烹饪理解,那两年自我感觉着实进步不少:悟到了做菜最重要的就是烹饪的温度和食盐多少的拿捏。现在还有人说中国人做菜讲究这个那个少许什么的不够精确,其实这种人一看就是不会懂做饭的,因为你做菜的时候,食材多寡以及个人口味的差异,根本不能用一个标准的数字去标明,而只能靠经验感觉来判断。

          那两年和村里的大孩子混,一到夏天就不安分,大晚上的去田里抓田鸡,石头缝里找小螃蟹。回来后拿着小斧头给可怜的田鸡执行斩立决,然后拨皮洗干净和新鲜的辣椒爆炒。至于小螃蟹,包括那种还怀孕的母螃蟹带着很多卵粒也不管,洗净后一律下油锅,最后倒上麻油,扑鼻而来的脆香,以至于完全麻痹了我们戕害生灵的恻隐之心。在加上凑钱买的啤酒,天啊,那真是一个极其满足的夜晚。而作为主厨的我,从来都是不用干粗活的,只要最后掌勺时保证味道即可,所以我在那群孩子里地位可见一斑啊。

        高中以后下厨的经历锐减。由于学业压力,对食物的要求也不敢有更高的奢求,只要求能吃饱,而且要快。学校食堂在那个时候突然流行盖浇饭,很是符合我的要求。曾经我最快的用餐记录,吃一大盆盖浇饭,用时两分钟,坐旁边的同学目瞪口呆,直接说这种进餐方式简直就像在肚子上装了一个拉链直接倒进去的。但那个时候,十七八岁,刚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刻,抽象能力进一步加强,相对于糟糕的饮食实践,在对饮食的文化认识开始有了突破。那个年代香港的影视文化还没现在这般萧条落寞,如果要给香港电影和电视分类,还能列出一个美食类的分支:电影《满汉全席》、《食神》、《鸡同鸭讲》、《春风得意梅龙镇》、《魔幻厨房》等等,TVB的拍的讲美食主题的电视大多都是走周星驰《食神》的模式,非常魔幻现实主义,但是其中欧阳震华的《金玉满堂》还是有很多传统饮食文化的硬核表现的,里面的御厨为了抓住皇帝的胃,甚至还从《红楼梦》里找菜式,现在想想还是非常厉害的,因为饮食之道和文化意趣联系到了一块,这算是开拓了我的眼界。记得内陆也有一部类似的,那是夏雨和李湘(没发胖之前真的很漂亮)主演的《佛跳墙》,那部电视给我留下一个习惯就是做菜时很喜欢用料酒,因为里面一个御厨的特色就是喜欢用料酒。再还有就是欧阳震华和关咏荷主演的《美味天王》,里面展现厨艺比拼的方式还是很漫画不写实,但是里面提到的饮食和记忆的关系倒是很普世,其中讲到一个老板请很多大厨给自己做菜,结果古天乐由于调查工作做得好,做了一道炒番薯藤让那个小时候清贫的老板感动哭了。其实我也感动哭了,因为小时候我也吃过母亲用很嫩的番薯藤烧豆腐,味道简直是毕生难忘的鲜美。所以来源于生活的才是艺术经典,才会让人看后有所收获。

           大学填报志愿都填了外省,其实当初考虑的时候,还真把当地的饮食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最后命运之神选择把我投到南京。南京的四年,丰富了我的味觉体验,还真留下了很多关于吃的经验和思考。因为时地差异,人会产生水土不服,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身体里的微生物群体发生了变化继而导致了身体的过激反应。一开始我并不适应,所以在军训那二十天,我瘦的被迫换了一根皮带。但是南京的美食最后还是成功征服了我。一开始长江的鲶鱼让我欲罢不能,在江浦有一道大菜地锅鲶鱼,每次下馆子都必点。一锅鱼和那些锅贴都能被扫荡殆尽,但那个时候穷,我们宿舍5个人凑钱去吃一顿,就只点人家一个地锅鲶鱼和一盘酸辣土豆丝,结账只要40不到,人均消费不足10元,但夸张的是我们能吃人家一电饭煲的饭。终于后来那家饭馆的老板娘开始拒绝我们来吃饭了,后来甚至直接说饭不够,让我们去别家。莫欺少年穷啊,那个时候对那个老板娘怨念很深。不过有这样的经历,也加深了自己对食物的理解。因为缺乏不被满足,才更加懂得珍惜,才会更深层次的去体验味道背后的东西。比如我尊敬的海强学长请我们下馆子,每次都必点一个臭豆腐煲,那个味道不是像我们现在街头吃的所谓一点都不臭的“臭”豆腐,还是真臭的,但是我也很喜欢那个味道,就像喜欢猪大肠那股味道一样。对味觉的偏执我觉得才是真正偏执,但并不是全部的“重口味”食物都遭我待见,在我在饭店跑菜打工的时候,最怕上的的几道菜都是重口味的,后来在陈晓卿的口中才知那个果然是全中国最臭的菜——蒸苋菜梗,上一回那个菜,我就要用洗手液反复戏手,甚至觉得自己人也被熏臭了。这是我最不理解的,在家乡居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很喜欢吃这巨臭无比的东西,然后还说非常香。

        饮食的经验不仅仅是味蕾的实践还有认知的提升。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反对我这过度的形而上的解读,但我就是偏执的认为如此。在我迷上也斯的诗歌后,我看的书就多了很多关于饮食内容的,主要也斯本人写的现代诗和书有很多就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让我奉为经典的就是那两篇写苦瓜的诗篇《给苦瓜的颂诗》(在田畦甜腻的合唱里,坚持另一种口味),这首诗在我司法考试培训的时候,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拿出来读给同学听的,听的同学都是一懵,然后微微一笑。另外一首叫《带一枚苦瓜旅行》,特别现代主义,我一直想出门时也搞一次行为艺术。这几年夏天我基本上离不开苦瓜的食用,而且全家就我的苦瓜烧的最好,而且不苦,其实秘诀就是苦瓜要切薄片,下锅时油温要高,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高温导致苦瓜苦的部分被分解了,有点化学常识的人应该更能理解。也就是烧好苦瓜这一道菜启发了我,原来做菜时,对油温的控制多么重要,同时也想到母亲经常说的“大火煮粥,小火烧肉”,可能母亲本身并不知道这里面的物理和化学的解释。

        做饭在一段时间是一件很浪漫美好的回忆。在南京唯一一次做菜,还是在南审黄鹂租的房间里。那年她过生日,和马洋准备去给她过生日,结果她提出要我们每个人负责烧几道拿手的菜过。然后我们三人租了两辆自行车,去附近的江浦菜场买菜。三个在校大学生逛菜市场,想想那个画面就很美。我们不停的对比着浙江和江苏茄子的区别,看看这这个,摸摸那个,然后各自挑取自己的食材,满载而归。那晚我算被众星捧月,因为做的菜最多,引来黄鹂学妹们的阵阵尖叫,必须承认那个时候还是非常虚荣的。一起做饭过生日现在都是一种奢想了。毕竟对做饭,我们这代人普遍不擅长,而且哪怕只做了几个入门级的小菜,那唯一的热情都用来发微信朋友圈集赞了。

       工作后迷上健身,对饮食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很多健身杂志专刊上不是介绍健身动作就是介绍健身食谱的,但是后来发现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的伪科学饮食。我是固执的学院派,喜欢从基础理论上面去推演这个食谱到底健康不健康,尤其是听了三年《卓老板聊科技》后,可以说吃个饭,我都能和人叨唠很多营养学的知识,这是学术强迫症还是爱表现?甚至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糖”的文章,逢人就介绍糖过度食用的危害。所以我的朋友越来越少。

        在很多形而上的理想破灭后,唯独对吃的理想还保持着,一直在脑海中筹划自己的厨房,而且在看了那么多期戈登拉姆齐的美食教程后,从厨具到烹饪技巧到食才的挑选都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而且在这几年的准备中,也悟出了一个饮食真相:在外买极其普遍,自己做饭极其罕见的年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被隔绝在食物制作的链条之外。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一行法师提到的橘子禅,其实起关怀的是一个橘子的一生过程,那种进食体验有很多人文浪漫主义的加成,同时也有很多味觉意识增强的功效,毕竟我们的味觉也是大脑中的味觉系统给我们的,本质上吃也是一种认知体验。但是过度商业化和莫名其妙的消费主义主导的美食文化,我们饮食的体验被异化了。当然关于“异化”这个问题还要再写一篇文字的。因此看到李安那部成名之作《饮食男女》真的是神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写到这我还真期待自己的厨房落成后的生活,吃的理想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吃出来的记忆和学问

    大学曾买过一本梁文道写吃的书叫《味道.人民公社》,是一本杂文集,这几年过去书中的内容不甚记得,但是书背有一...

  • 吃的学问

    今天是2017年10月13日,剽悍晨读分享的书是金柏莉*施耐德的《神奇的肌肤能量书》。 看晨读的时候,不断地更新我...

  • 《“吃”的学问》

    宫保鸡丁:肉、瓜、萝卜、花生……皆成“丁”的小方块状。食之,则需轻盈举箸,准确夹取,箸头制伏所欲之物。或荤或素,悉...

  • 吃的学问

    在很多人认为西红柿绝对是一个百益而无害的食物,西红柿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很多女性就将西红柿...

  • 和吃一样的学问

    奇葩说里的如晶宝贝最经典的就是用吃来讲道理,所以我也效仿之,用吃来论一论感情、处事与人生。 有些东西吃过一次,记住...

  • 24、 吃的学问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吃”,作为一个吃货来说,我很喜欢这个话题。现如今我们的身体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缺这就是少...

  • 吃柿子的学问

    冬天是吃柿子的时节,柿子味道甘甜,果肉柔软,汁水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水果,但是柿...

  • 吃鸡蛋的学问

    吃鸡蛋还有学问? 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深得人们喜爱。但对于其中有多少营养成份,一般老百姓不会去研究的。只知好...

  • 吃甘蔗的学问

    今天上午办公室里聊天很是热闹。说道吃甘蔗的习惯,张老师问大家喜欢先吃头还是先吃尾。刘老师说她喜欢先吃头,然后是越吃...

  •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吃的学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出来的记忆和学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np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