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樊登讲书《热锅上的家庭》,内心触动很大,于是和朋友聊起,朋友建议我,何不把书买来好好研究研究?
话说有位聊得来的朋友,实在是人生一大美事;而这位朋友的意见,总能瞬间抓住问题的重点,实在是人生又一美事,美美与共,人生快意。
《热锅上的家庭》虽然没有研究成功,但认认真真看了一遍之后,觉得特别过瘾,特别感慨。过瘾是因为看到了不曾认清的自己,感慨是因为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
这是一本家庭治疗的经典书籍,出版于1978年,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该书的作者之一“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师最耀眼的大师之一。主要的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曾经是卡尔的学生,后来成为朋友、同事。全书以一个五口之家(其实是混合了多个家庭的治疗经验)的家庭治疗为线索,探索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原理、结构,兼具情节性和专业性,非常精彩!
书中的这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资深的律师,母亲是全职妈妈,养育了三个孩子,大女儿16岁,二儿子11岁,小女儿6岁。他们一家走进咨询室的起因是16岁的大女儿有自杀意向,之前的个人心理治疗根本毫无意义,听从医生建议改成一家人来进行家庭治疗。
有经验的家庭治疗师总是很快能从繁杂的问题表面找到问题的根源,引导家庭成员进行步步深入,最后发现女儿背后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婚姻问题,而婚姻问题又来源于各自的原生家庭。
我特别钦佩两位治疗师非凡的专业能力和掌控能力,最多的时候治疗室里坐了10个人,包括2位治疗师,5位家庭成员,和祖父祖母姑姑,能够赢得每个人的信任,洞察问题,引导他们发现自己,从而去解决问题,对治疗师的要求相当高。
家庭治疗传入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我相信到目前应该还处于举步维艰的起步阶段。难就难在:家庭——要求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走进咨询室,并接受咨询师深入的询问、剖析,包括在孩子面前讨论性,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接受程度都有待提高。
我们不得不承认,四十年前的美国,无论是物质水平、教育水平,还是心理学发展水平、医疗保险等都比现在的中国更发达、更优越。
他们的咨询持续进行了两年半,结局还算不错,大女儿上了大学,准备出国,夫妻俩虽然有时还会吵架,但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感觉基本良好,祖父祖母可能开始学会享受他们的夕阳恋。
基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双方带着愿望走进婚姻,这个愿望可能是被看见的,可能没被看见,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帮助、安全感、拯救、远离孤独,或者希望拯救对方。
然而,对方给予的总会慢慢偏离自己所要求的,对方要求的也迟早会超越自己所能给予的,期望变成失望,矛盾由此产生。
刚好,婚后双方成长的脚步并不一致,成长快的一方一定是压力更大的一方,盲目自大,情绪失控;成长稍慢的一方会在这种拉开的距离中变得自卑,失去安全感,患得患失,息事宁人,忍气吞声,痛苦,压抑。
矛盾加剧,衍生更多其他矛盾。
终于,因为促发事件,家庭面临解体,这通常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时机。如果没有心理干预,双方必然开始反思,去挖掘一些资源,或是自学,在不断的学习和与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中一步步成长,共生依赖的关系才会慢慢走向独立。
要明白,任何时候只有双方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公开而合理的讨论,即使一方进步更快,他也需要暂时放低姿态,平等面对当时的问题。婚姻中,更要学会战胜孤独,忍受焦虑,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及对自我的忠诚,才是保持家庭平衡,走向和谐的唯一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