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县城是本地区唯一没有摘掉贫困帽的县城,今年ZF的首要任务是脱贫攻坚战,誓要把戴在头上的这顶福利帽摘除,对于习惯了安逸中心安理得地享受脱贫款项的福祉的贫困人们,我觉得难。
只在物质上进行象征性地物质脱贫,未能实质性地改变贫困思维,反而由于有扶贫专款专项的使用,让人们争相争抢这一福利,扶贫活动的单一化,政绩化更让扶贫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20307/35cbcb70f8728b08.jpg)
听说贫困证好比一免死金牌,县城的一切花费似乎都不需要花钱。逢节假日机关单位总要组织员工自费腰包去慰问贫困户。
未从思维层面真正帮个人站立起来的脱贫,只能助长好吃懒做,越脱越贫,甚至引发社会动乱,造成不稳定因素。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20307/58f6fbb76714caa3.jpg)
今天是周四,是一个中青年正常上班,适龄儿童上学的日子。我领着儿子走在大街小巷,瞬间感觉到来自四海八荒异样的眼神。
在我带着儿子去儿童娱乐场所玩甩的时候,我发现偌大的娱乐场,儿子的年龄是最大的,同他一般大的孩童均已进入幼儿园学习。陪同小孩的大人都是爷爷辈姥姥辈,像我这样的青壮劳动力却万万是没有的。
以往回家并没觉得什么,因为往年都是逢年过节才回的家。家家户户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在这个时候开着彰显自己经济实力的轿车,披着光鲜亮丽的衣物,拎着足以让街坊邻居点赞的礼品回家过节。
当然娶得一个漂亮拿得出手的媳妇更容易让县城的小青年引来他人的侧目。当然,现在人口流动性大了,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情形也越来越多,见惯不惯了。
在水果摊买点时令水果,热情的店老板一看胖乎乎的儿子欢喜地忍不住逗乐他几句,随口说了句:”这么大小孩还不去读书呢?”
我只是听着并不说话。人口五十多万的县城,在此居住的主体人群均是老年人和幼童,步行街的门面店平日里总是零星的几个学生顾客闲逛着,过一茬总是更换门庭,在这个以内需为主的小县城,餐饮是唯一稍微能干得较长的产业。
而留在县城的中坚力量也主要分布在体制内的机关单位及少部分开发区的工企业单位。出现的现象就是一群年轻人管理着一群老年人和幼童,县城的消费模式则主要以节假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消费方式。
消费乏力,两个年龄的极端生态就好比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大城市好比是西方资本主义,像个黑洞一样将人才,资金吸附到自己这一端,平白地利用他人的资金与才智发展壮大自己。
难怪会放开二胎政策,人的因素还是决定因素,人才,人口数量,消费能力这就是市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