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才子骆宾王一生坎坷的叛逆人生!

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才子骆宾王一生坎坷的叛逆人生!

作者: 清林剑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9-09 00:10 被阅读0次

    出名要趁早-神童出世

    按现在的公历历法标准来说,是公元619年。骆宾王出生了,他是是初唐四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也是《唐诗三百首》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个伟大的诗人在出生在义乌。我们今天称之为全国小商品批发中心的地方。现在也是义乌的文化代表人物。

    这一年是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全国各地都还沉沦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骚乱中,尤其是北方,到处是割据政权。唐朝又经过了五六年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过程。

    此时,南方,尤其是浙江一带,反而相对平静。在扬州,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自立后不久,就举家开始向北搬迁。意图回到北方。宇文化及以及隋朝宫廷的一帮人走人后,在短暂的经历了一段无政府状态后,便迅速归入到唐朝的版图,开始跟随唐朝繁荣的脚步向前发展。

    要说骆宾王的家族,曾经也算当地的名门望族,从东汉,到三国,再到魏晋南北朝,出了少的文臣武将,以及青年才俊。但是可惜的是,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不再辉煌。虽没有名臣良,将但是诗书的文化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骆宾王的祖父便是文化人,曾经当过小吏,隋末农民起义,全国大乱。他不再当官,在家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到骆宾王的父亲,经祖父的精心培养,也算是诗书满腹,在当地小有名气。

    骆宾王的出生,让家里切实欢喜。祖父和父亲经过商量,给孩子取名叫宾王,字观光。希望他长成以后,能辅助君王,建功立业。

    我们现在常说,出名要趁早。骆宾王就秉着这一原则,7岁就开始成名了。话说骆宾王7岁的时候,家中来了客人,客人开始只是觉得小孩聪慧,但不停的逗小骆宾王,考些诗文内容。正巧院外池塘有一群鹅,客人便以鹅为题,让骆宾王作诗。这时,骆宾王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辉煌。骆宾王小小年纪,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了三个字:

    鹅、鹅、鹅!

    这三个字一出,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是小骆宾王说不出来,都变结巴了呢,可正当大家都以为这是小孩被难住了的正常反应时。紧接着,骆宾王口中跟出了后面的三句话: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此三句一出,把所有在场懂诗文的人都惊呆了。要对仗有对仗,排比,对比俱佳,动态与静态结合。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首绝佳的诗。

    这一首诗一下子奠定了骆宾王神童的名声,印证了出名要趁早的那句话,为骆宾王后来的生打造了一张才子名片。这首诗也迅速的传遍全国,并流传后世,成了儿童启蒙的第一诗。

    自负青年遭遇人生的低谷

    骆宾王5、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外出远游,远游是当时青年人必备的一个成人过程。当时,大唐天下初定,国家急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被李渊用了起来。于是,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开始远游并顺便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大约骆宾王10岁的时候,骆宾王跟随父亲搬到山东,因为骆宾王的父亲,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谋得了山东博昌县当县令的官职。于是,就把妻儿一块接到了山东。并在这里读书。

    山东曾是春秋时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厚,骆宾王在这里,除了接受父亲的教导,也在县学学习。同时,父亲还让他结交齐鲁名士。增加学识。经过多年的苦读,骆宾王从一个江南神童,长成了齐鲁才子。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骆宾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任上病故。骆宾王的父亲虽然是个官员,但是为官清廉,并没有留下什么遗产给家人。这就使得骆宾王一家几乎陷入绝境,丧事都是县里乡亲资助,再加上附近的州县官员的一些资助,才得以顺利办妥。

    靠着大家的资助,又过了三年,骆宾王守望孝期满,家里这时的生活更加窘迫。这时,骆宾王父亲的生前好友,时任兖州府(现在济南兖州区,也是县令)的韦县令资助了他们,把他们全家接到兖州生活,考虑到骆宾王已经20岁了,于是给骆宾王准备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情。

    当年的科举,虽没有明清时期那么严格,但也需要通过地方考试,或由相当职务的官员举荐才可以。像骆宾王这样的少年才子,再加上这些年来父亲的悉心教导,学问自然是没得说了,再加上有韦县令的照顾。骆宾王还是比较顺利的通过了县竞。然后向京城出发,去博取功名。也可以说是远游,远游是一种长见识的行为,在隋唐时候也是文人的一个传统习惯。是否能远游,决定着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实力,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将来说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起点,无不是从远游开始。

    在当时的社会,科举其实刚刚兴起,还没有特别完善的制度,托人找关系是科举成功的很有用的一条路。比如未来我们会说到的白居易等众多大家,都有找诗文大家或官员自荐然后求得引荐进入取得功名的情况。

    但骆宾王却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这也许是很多年少成名的才子们的一个通病。他们很自负,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这样做。骆宾王曾在后来的自传体诗中,写出自己当时的情形。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年轻气盛啊!别人忙着为自己的前程奔前奔后的时候,他却在游玩。骆宾王单纯的认为,考试要凭实力。自己堂堂青年才子,7岁就能写出流传全国的诗的人,满腹经纶,这种考试还不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一年是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骆宾王22岁。他满怀着希望参加了科举。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一蒙棍。骆宾王自己绝对想不通。凭自己的才能,竟然落榜了!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骆宾王很消沉。

    史书记载骆宾王“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就说他这段时间经常混迹在赌徒中间。

    在他十几年后写的一篇诗《帝京篇》时,有很多部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首诗写出了大唐的欣欣向荣的前景,也写出了大唐在兴盛背后的奢靡,同时还不忘抨击大唐的官员不识人才,抨击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人们为了中举做官的种种丑态。这也间接的说了自己的清高。

    可能这只是唐朝刚刚开始吧,骆宾王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会有无数的青年才俊出现。很多人比他更有才华,也比他更有名气,比他更加青年才俊。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就不会轻视这次考试了。

    人生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骆宾王科举的失利,使他开始醒悟。他终于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无情,现实的残酷。

    经过了这一次挫折。骆宾王灰心了一阵。

    那时还不是盛唐,在未来的盛唐,光靠写诗,诗人就能有吃有喝。

    骆冰王很快就没钱了,只能考虑尽快谋个工作了。

    骆冰王考虑回家了。这时,他开始怀念自己儿时的故乡,很想去看看,于是,他踏上了回义乌的路。

    从义乌又到博昌,然后到兖州,见到了母亲和弟弟。然后在这里,他在家里潜心学习,度过了12年的半隐居生活。

    人到中年,为了生活而奔波

    骆冰王在30多岁的时候,道王李元庆找到了他,把他招为幕僚。李元庆当时为滑州(河南省滑县)刺史,后历任徐、沁、卫(分别是江苏徐州,山西沁源县,河南鹤壁)三州刺史,但道王府中官吏甚多。骆宾王只能写诗的才能在这里并不受多大的重视。李元庆让他陈述自己的才能,以便于向朝廷举荐,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向上的机遇。可是自傲的骆宾王觉得这样做很可耻,耻于自炫,然后就离开了李元庆,继续回兖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当地人找到了骆宾王,请他写封禅表。可能是穷苦的日子过的不习惯了,也可能是因为这回面对的对象不一样,皇帝能直接看到他的才华。所以他接受了,并且写出了《请陪封禅表》,到底是才子,表文对皇帝李治一通歌功颂德,夸的李治大为受用。于是,骆宾王被提拨,擢为奉礼郎。奉礼郎官不太,管朝会的礼仪,或者给皇帝写一些好听的颂词等等。

    几年后,咸亨元年(670年),骆宾王被谪贬到西域从军。后来又又到四川去从军,在四川,李义掌很赏识他,李义掌是洮州道大总管,让他管书檄公文,。

    离开四川以后,骆宾王做了武功县主簿。同一年又调任明堂县主簿(武功县和明堂县都在长安附近,主簿是文书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长),写下当时以为绝唱的代表作——长篇歌行《帝京篇》。

    不久之后骆宾王母亲去世,骆宾王为母服丧。服丧期过了以后,还是补缺成了长安县主簿。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当了他一生中的最大的官侍御史。可就在这年冬天, 就被人诬陷他“坐赃”而被捕下狱了。

    在狱中,他苦恼不已,又是做诗,又是写赋,借以自解,诗《在狱中咏蝉》中写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中咏蝉》托物寄兴,感慨万千,表达出了他一片沉痛的心情。是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唯一收进了《唐诗三百首》作品。

    还好,呆了不长时间后,又碰上了改元(就是改年号,李治和武则天时期,改元非常的频繁,一般的改元就会大赦天下),骆宾王被赦免出狱,他写下长达1200余字的长篇歌行——《畴昔篇》,讲述自己游历和坎坷的遭遇,对前半生做了一个总结。他认识 到,自己的大半生努力,只落得“丈夫坎坷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他也改变了热烈追求功名的愿望,“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

    所以,出狱后, 尽管又让他当上临海县丞(可以理解为副县长),但他情绪低落,不久,再次辞官归隐。

    曾经的少年才子走上了反叛之路

    嗣圣元年(684年),才子骆宾王遇到了自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元勋徐懋功(又称李勣,徐世勣,隋唐演义里著名的瓦岗军师)的孙子,少年时代就跟随徐懋功征战。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恰逢当时李治死去,武则天临朝称制;打压旧臣,重用武氏的亲信。这就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满。武则天用转手用更加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终于在次年爆发了一场武装冲突。

    徐敬业与监察御史薛璋等人,以“匡复李唐”为名,在扬州起兵,公开反对武则天。这就是评书小说《薛刚反唐》的原型反叛。

    起兵之初,很多李唐旧贵族,尤其是受武则天打压的人,纷纷响应,不几日,据说就聚众10余万。

    骆宾王也参加了进来。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得志,特别是他亲身受到一些迫害与压抑,对李治和武氏政权的不满。尤其是看不惯武则天当政以及其采取的残酷措施!

    骆宾王发挥他的才能,写出了极其著名的《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罪状,把武则天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详细说明起兵的原因。这篇檄文气势不凡,极富煽动性,影响很大。一时之间,叛军应者云集。

    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可以说大为震叹,一方面生气骆宾王这样骂他,一方面又说朝臣:“如此贤才,没有被朝廷所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尽管骆宾王笔杆子耍的好,把义军描述成“铁骑成群,何功不克”,尽管徐敬业也是少年天才的将星,但是很不幸,在武则天派来镇压的30万大军面前,还是很快败下阵来,两个月后就被打垮了。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骆宾王跟着徐敬业等仓皇出逃,没有谁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书上说他在乱军中和徐敬业一起被杀了,也有的说他投江自杀,还有的记载他落发为僧了,活了90多岁。骆宾王的下落成了一个未解的悬案。

    骆宾王终其一生,并没有当多大的官,但留下了100多首诗歌作品,他的诗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和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初唐时期的文坛,人们还是或多或少的在写作上,还留有六朝形式主义风气,一提笔就不自觉地落进堆砌造作、华丽的词藻堆里去了。骆宾王的作品虽然六朝余风未尽,但他已开始革新,着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比较真实,展现出新的面貌。为大唐的诗歌时代来临开了一个好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才子骆宾王一生坎坷的叛逆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rs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