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衣谷
近日,讲历史的王老师的作品《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被下架了,最大的原因是发出了很严重的错误信息:有章节介绍中秋节和月饼起源,称中秋节是“洋节”、起源于韩国。其实笔者以为还有一些因为过于使用网络语言而达到增热度的功效的文章,而使得该书的档次大打折扣的。 不过讲历史的王老师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过当事人后续也在微博发文道歉,表示自己过于武断、片面,在用词上也不严谨,特别是“洋节”一词,只追求热点词汇,却造成了歧义。
以上的事件涉及的著作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而相比之下很有权威,而很有学术涵养的一书《以史为鉴:中华文明的演进与选择》,作者们就是以严谨论证的资料和认真的态度去论述了一部关于中华民族DNA的著作。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而《以史为鉴:中华文明的演进与选择》一书就是以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主轴,重点突出,抓纲举目,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了巨细的论述,体现的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从而起到让中华文明的演进与选择做正确出行动指南的作用。
此书的著作都是史学大咖,如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哲学学者孙正聿、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人文学者韩毓海,可谓学术泰斗群星汇聚。这是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术泰斗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自然是以铁一般的证据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及稳健发展的态势。这样的著作是可以增强读者的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认同归属感和自豪感的。
全书是这五位学者所著作的若干篇价值含量高的长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是关于刘庆柱的《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这里就是刘作者以证据说明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事实,如该作品说到了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这样的发现就是佐证了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是可信的。另外作者也从历代王朝的帝王祭祀活动,这也说明和反映“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见证。其中作者还在该作品中单单以“礼制建筑与礼器”的内容上以实物见证文明不断裂的事实,其中除了提到的宗庙、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生命力最强的礼器——鼎。“鼎”是神圣的,是我们的精神文化象征,如“一言九鼎”“问鼎天下”等都深入和传承的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言语。这就毫无疑问鼎就是成为了我们对中国悠久历史问哈认同的物化载体,也是最有铁证如山的一笔。
此外,作者也以刨根问底的深研态度去说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缔造者主要来自黄河流域中游的古人。也讲到了另外的铁证那就是汉字了。其中提到的“二十四史”就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也是科学佐证。
第二和第三篇作品是卜宪群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及现代启示》《我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这里作者就是从古代封建社会的治理去分析,为现代化国家治理提供有效的启示录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的模式,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特征,于是这样的封建治理思想与措施是有不少的,作者就分析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社会救助。如其中特出的是作为国家救助的补充就是宗族间的互相救助了,如“族产”“义庄”是这种救助的重要来源。第二就是疏通社会言论的渠道。其中古代的明朝朱元璋就规定,即使“百工”如有需求都是可以至御前奏闻的权利,当然要走流程的。但起码说明了朱元璋时代的民意还是有的体现了。第三点就是礼乐教化。以为汉儒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长久延续,长治久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第四就是乡村治理。
此外,作者也谈到了古代治理中关于体现民本思想的措施也有如下几个方面:调整土地关系,平均财富分配,劝民农桑,整顿吏治,重农抑商和调节贫富。这里其中重农抑商的不好政策上,作者做了客观的批判,那就是自商鞅变法后,抑制工商政策是主流,这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突破性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这无疑为现代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录作用。而在古代治理中,体现了“礼”“德”转变的统治关系就体现了三个方面:君权制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制衡,官僚权力的制衡。而古代治理的借鉴意义就体现在:坚持中央集权一元化的治理主体地位,吸取依法治国和德法相依的思想与经验,选贤用能与严格吏治,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重视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
第三篇作品中,就深刻反思了我国历史腐败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权钱交易,用人不公,贪婪奢靡,正气不张。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古代的倡廉思想:以廉为本,民惟邦本,贤者在位,德为才帅,居官无私,正身律己,家国同构,循名责实都是十分中用的倡廉思想。而在反腐工作上,古代的官吏监察制度作者也分析了其的演变和特点:监察制度传承有序,法规系统完善,监察与日常教育,监督紧密结合,重视吏治舆论监察。而古代反腐对现代化治理反腐的若干启示就有:看到反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德法相依,奖惩并举,集中打击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当前反腐倡廉制度。
而在金冲及的两篇作品中,就让读者读到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的黑暗历史,以及也读到了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中国命运发展。其中作者就辛亥革命为何不能巩固的原因,存在三个根本弱点:没有科学理论的执导,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缺乏核心领导的力量。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和启发,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说明了有正确和科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以及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前进的坚强力量。当然作者也提到前人的历史功绩不容遗忘,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而韩毓海则带我们读者了解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历史观,以及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内容。其中关于作者的观点“一个民族,只有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往哪里去,而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是比较有力量的。而在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部分,作者也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虽然黑格尔揭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主题,但马克思则从水利与定居、战争与贸易、劳动、技术与资本几个方面,深刻描述了人类共同体的不同形式,而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这些理论的,才能让中国发展的更好。
当然,还有最后一篇关于孙正聿的《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这里作者就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如从改变“东方从属西方”的历史境遇和奋斗历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与理论,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和人类未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读者更为辽阔认知到我们祖国的发展的走势。
我们读者是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理性而明智地认知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历史发展进程的大逻辑和大趋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本书,跟几位史学大家一起培养历史思维,把握当下,更为辽阔地认知到我们祖国的发展的走势,以及使得我们每个个体也可以更从容地走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