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庆长假,《罗辑思维》联系几天都讲述了中国的古诗,不知道是为下一步推出什么专栏做铺垫。果不其然这次又中罗胖子的毒了,而且我们全家都中了,开始了背诵唐诗的征程,一家三口互相监督,背过就由我给发红包,为什么又是我做冤大头。无所谓,只要全家能够在诗歌中找到共同的话题,找到快乐,破费一点是很值得的。
正如罗胖所说,一诗一世界,其实早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经常被古诗带入另外一个世界中,达到所谓的物我两忘,那种爽的感觉不可言表,可能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一个启蒙阶段的因素吧。当然罗胖子说的更好,我在这里转述一部分他对《枫桥夜泊》的解读。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意思非常明白,用不着我再做解释。
你看这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暗,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明;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动,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静。这个张力已经非常足。但是还不止于此。
霜满天,你不觉得奇怪吗?霜是凝结的,又不是雪,怎么会是满天呢?对,这里写的不是霜,而是那种寒气逼人的感受,所以才叫“霜满天”。所以,第一句看似是写景,其实不是写景。因为“霜满天”这种不合常理的修辞手法,其实已经把人的感受带进去了,这里面已经让你感觉有人了。
紧接着第二句,继续推进。因为有人了嘛,有感受了嘛,这种感受缓缓苏醒、逐渐落实:江枫渔火对愁眠,江上的枫树和渔船的微光,和我这个有愁思的人相伴而眠。这两句里面就有一种暗藏的、演进的张力,就是人的感受的觉醒。那种原先若有若无的感受,被周边的这些物象,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渐渐地落实,原来睡在梦乡中只是感觉寒冷,一醒之后才知道是人的愁绪。这也是一种张力。
还有一种张力。你看,这个物象的排布,是从大到小的。月落,极大,这是宇宙级的现象。乌啼,乌鸦鸣叫在寒霜中,这是天空中现象。江枫,江上的枫树,这已经到了地上了。再一收,渔火,那星星点点的一点亮光,更小了。最后三个字,对愁眠,一个发愁睡不着的人,这个空间尺度更小,小到一个被窝那么大。所以,这个张力是一个由大到小,逐渐收缩的过程。
这两句铺叙完成,然后,寺院的一声钟声,突然来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钟声悠扬当中,当下的极小的一点寒冷孤寂,突然催发成了弥漫时空的身世感怀。整个诗的意境,完全被催发出来。这种逐渐收到极小,然后借着一个外力,突然放到极大的手法,像不像用诗意放了一次烟花焰火?
什么叫做“一诗一世界”。首先来看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张继这个人的生平事迹什么样?两个字,不详,生卒年月,家世如何,不知道。如果不是这首《枫桥夜泊》,他可能就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面了。这样的人,在诗歌的世界里很多。比如那首号称“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也是各种不祥。一个人的生命,是靠一首诗来传世的。
再来看,这首诗历来的一些解释很有意思。有人说,这月亮都落下去了,乌鸦不都睡着了吗?神经病吗?还叫什么叫?所以,这乌啼,是一座山,叫乌啼山,在寒山寺附近;再来,对愁眠,这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呢?一个是植物,一个是火光,这怎么对啊?不符合句法啊。可见,这愁眠,也一定是个实物,有人就说寒山寺对面的山,就叫愁眠山。否则字义解释不通啊。
你看,这都是不懂诗的人的说法。他们不理解,就算你考证得再严密,就算寒山寺边真有乌啼山,真有愁眠山。那也不是先有山,再有诗,而是先有诗,再有山。是因为这首诗,开辟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才因此命名啊。
读完有什么感觉,你们是不是也被忽悠到了,可我认为罗胖子绝对不是言过其实,这种在诗歌中找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我的确是有过。通过他的一番忽悠,我们全家全票通过决议,一起背诵唐诗,怎么背,用什么方法背,这个重任又落到了我的头上,因为上半年学习了记忆法,也就是记忆宫殿记忆方法。大概的步骤分享如下:
1、一句句的读诗句,每一句话至少20遍,以达到嘴巴不受大脑控制就能随口读出诗句,在此强调,一定是读20遍,而不是读几遍就开始背;
2、每一句选关键字出图,形成图片,越清晰越夸张越好,有助于右脑记忆;
3、用自己的熟悉的场景做地点桩,把出的图一个个的挂载上去;
4、不停的复习;
5、随时提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干着家务突然问一句:感遇第二首,很考验人的哦。
请大家拭目以待未来一年的进展,如果有哪位战友有兴趣加入背古诗的大军,我们标识热烈的欢迎,顺道我还能教你记忆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