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二木文斋
二木文斋|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二木文斋|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作者: 刘二木 | 来源:发表于2024-11-24 15:24 被阅读0次

      今日,惊闻叶嘉莹先生辞世,仿若诗坛巨星陨落,悲痛如汹涌潮水将我淹没。虽未与先生谋面,然先生之影响,早已如春风化雨,润泽我心。

      遥想初闻先生之名,是在书卷之间。见其照片,先生一袭素衣,银发如雪,目光中满是对诗词的炽热与深情,宛如穿越千年诗韵而来的一代宗师。彼时,那一份独特的气质与神韵,便已深深印刻于我心,仿佛在冥冥之中,已开启了一场与先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而后,于诸多文字记载与影像资料里,聆听先生吟诗讲学。“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那低婉的吟诵声,似跨越时空而至,将词中幽微的哀愁与怅惘,丝丝缕缕沁入我心,使我仿若置身于那残荷摇曳的古典情境之中。先生吟诗之际,身姿端雅,手势轻扬,似与古人同游,与诗意共舞,其情其景,动人心弦。

      先生于诗词之成就,仿若巍峨高山,令人仰止。其学养深厚,贯通古今中外,将传统诗词精义与现代学术思维精妙融合,堪称学界泰斗。于唐宋诗词研究,独辟蹊径,见解超凡。剖析温庭筠词之幽情冷韵,先生能深入词中那细腻而幽微的情感世界,将温词中所蕴含的花间幽思、绮丽哀怨,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呈现,使读者得以领略那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寂寞与惆怅;解读苏轼词之旷达豪放,又能精准地把握苏词中那份豁达洒脱、不羁于世的精神内核,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解读出苏轼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与豪迈气概,皆入木三分,启人心智。著作等身,《迦陵论词丛稿》如璀璨星辰,在诗词研究的浩瀚苍穹中闪耀独特光芒。书中对一首首经典词作的深度剖析,从字词的雕琢到意境的营造,从情感的表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无不展现先生卓越的学术见解与敏锐的审美感知,引领读者探寻诗词深处的美学天地;《叶嘉莹说杜甫诗》则似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诗圣杜甫伟大精神世界的大门。先生通过对杜诗的细致解读,让世人体悟杜诗中的家国情怀与人间至性,感受杜甫在乱世之中对苍生的悲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那始终坚守的儒家济世理想。先生又以普及诗词为己任,凭课堂讲授、讲座传播,将诗词的火种遍撒四方,实乃诗词文化的伟大布道者。从华夏大地到异域他乡,无数心灵因先生而被诗词点亮。在国内的学府中,先生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诗词的养分;在海外的讲台上,先生亦用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中华诗词的魅力传递给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子。诗词亦由此走出学术的深闺,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巷陌。无论是垂髫孩童,还是白发老者,都能在先生的引领下,走进诗词的奇妙世界,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先生一生,饱经忧患,却矢志不渝地投身诗词事业。岁月的颠沛流离,未减损先生对诗词的钟爱;中年的丧女巨痛,亦未能阻挡先生传承诗词的坚定步伐。先生宛如一盏明灯,在尘世的风雨中,坚守诗词的神圣殿堂,以柔弱之躯,扛起中华诗词传承的重任,让古老的诗韵在现代社会中流淌不息,重焕生机。早年,先生在战火纷飞中辗转求学,生活的困苦与不安,却成为先生与诗词心灵相依的契机。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诗词是先生心灵的慰藉,是黑暗中的一缕曙光。先生在颠沛中诵读经典,感悟诗意,与古人在精神上相互砥砺,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诗词内涵与人生境界。中年时,命运的重创降临,丧女之痛如晴天霹雳。然而,先生并未被悲痛击倒,而是将深沉的母爱与无尽的哀思,融入对诗词的传承与弘扬之中。她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诗词的教育与研究,仿佛要用诗词来缝合内心的伤痛,用文化的力量来超越个体的苦难。

      常思先生论诗词之妙语,先生曾言:“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此语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道出了诗词于人类灵魂的滋养与救赎之功。在这物欲横流、喧嚣纷扰的尘世中,人们的心灵常常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蒙蔽,被生活的琐碎烦恼所困扰,而诗词,恰似一泓清泉,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那被压抑、被遗忘的本真情感与精神追求得以复苏。又言:“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这是先生以诗词为纽带,将个人的报国之志与千古诗人的情怀相连接,尽显其对诗词传承与文化担当的深刻领悟。先生深知,诗词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古今、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桥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词都曾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先生以传承诗词为使命,便是在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便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再如先生所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这让我们看到,诗词于先生而言,早已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人生的风雨飘摇中,诗词给予先生坚韧不拔的勇气,使先生能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世间的种种磨难。

      虽无缘亲聆先生教诲,然透过文字与影像,亦受教良多。每一次沉浸于先生对诗词的解读,皆如拨云见日,令我于诗词的理解与感悟更上层楼。如先生解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使我深刻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亦感悟到诗词所承载的厚重人文精神与崇高家国担当。先生讲学,不拘泥于词句表义,而以自身的生命感悟与丰富阅历,为诗词注入鲜活灵魂,赋予其不朽的生命力。先生在讲解诗词时,常常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创作的心境与意图。她会分享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首诗词的不同感悟,让听众明白,诗词是灵动的、鲜活的,它随着读者的成长与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丰富。例如,对于李清照的词,先生会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讲到其婚后的甜蜜与忧愁,再到南渡后的悲苦与哀怨,使读者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情感脉络与文化内涵。

      先生对于诗词的吟诵,更是别具一格。那悠扬婉转的声调,平仄相间的韵律,不仅保留了诗词古老的音乐性,更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先生曾说吟诵是“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通过吟诵,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能更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在先生的吟诵声中,一首首诗词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精灵。

      先生在诗词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方法,亦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她注重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与审美情趣,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她鼓励学生用心灵去感受诗词,用生命去体验诗词,让诗词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如今,先生虽已远去,然其精神、风范与学识,将化为长明灯塔,照亮诗词传承的漫漫征途,指引后人奋勇前行。吾辈当铭记先生之嘉言懿行,传承先生之志,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不懈探索其无穷奥秘与至美境界,庶几不负先生毕生心血与殷切期望。在传承诗词的道路上,我们应秉持先生的精神,用心去感受诗词的魅力,用爱去传播诗词的火种。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的文化活动中,都要积极推广诗词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喜爱诗词、传承诗词。要像先生那样,将诗词与人生相结合,用诗词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诗词为媒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德,永垂不朽。愿先生在诗词的彼岸净土,安息长眠,与历代诗魂携手,共品那无尽的诗意华章。先生离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与缅怀,而先生所开创的诗词传承事业,将在后人的努力下,如繁花似锦,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们将沿着先生的足迹,在诗词的世界里,继续追寻那永恒的诗意与美好,让中华诗词的浩渺长歌,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木文斋|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tt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