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著名的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清代关学大儒王心敬曾口授家训,由其子王勣、孙子王师睦等笔录而成《丰川家训》。
在《丰川家训》中,王心敬提出了“治家三策”。即“身膺仕籍者,须教之国尔忘私,公尔忘身;方事进取者,须教之矢志致主,立心报国;即畎亩耕稼之人,亦须教之急公尚义,安分守法。”
翻译过来就是说,已经担任官职的人,必须教育他为了国事要忘记私事,为了公事要忘记家事;正在求学进取的人,必须教育他立志效力朝廷,一心报国;即使在田间耕作之人,也必须教育他热心公益,崇尚道义,安分守法。
记得前几年有个叫《鞋钉》的小品,扮演修鞋匠的演员有句台词:哪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医生的道是对症下药,不能为了钱让病人得个感冒就做CT……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道。”与“治家三策”讲的道理异曲同工。
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会教育孩子好好干,职场中我们讲尽职、讲担当,也是要求在自己岗位上干好分内的工作。社会分工不同,既然一份工作有人去做就一定有其价值,我们当然要讲不断地积极向上,努力到更高的位置实现更大的价值,但前提是干好当下的工作。有的人则不然,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觉得自己能力超强,当下的工作委屈了自己,于是没有心气,不愿尽职,敷衍塞责,只出工不出力。还有的干工作不守正道,想走偏道甚至邪道,就像小品里讲的不良的医生,结果是犯错误、受惩罚,自食其果。大儒的家训概括精道,小品台词诙谐幽默,但讲的都是世间至理。
王心敬还将写给儿子的十三封家书汇编成了《训子帖》,其中提到了“四最”,即无论立身、治家,还是莅仕,“守法最安,为善最乐,修德最吉,好义最荣。”并且强调“循此四最,久而不替,便是人间万福之本,百祥之源。”
如何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平顺,如何得到生活的幸福,“四最”与“三策”相呼应,值得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