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国庆里面,结婚的人超级多,朋友圈里到处晒得都是婚礼接亲、办酒的照片,我假期去的海南三亚更不肖说,到处也都是新人在拍婚纱照。看了今年的十一果真是一个好日子。我的经理也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面办了婚礼。她的老家是安徽的,现在回到宁波,要再宴请我们同事朋友一场。我们被邀请的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就聊到了“随礼”的话题,也就是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红包文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小时候吧,我就对这种文化有所了解。在我们老家台州,每次过年大年三十的傍晚,我们就会去爷爷奶奶地方拜年,然后在那个时候爷爷奶奶去会把压岁钱装在红包里递给我,一边笑着祝愿我好好学习,越来越聪明。我们那边就没有从父母亲平辈那边接压岁钱的,我记得我当时就这个事还问过我爸,我爸说,你傻呀,你两个伯伯家都是两个小孩,我们家就你一个小孩,如果要给的话,那不就亏了嘛。
这是我第一次于红包游戏中听到“亏”这个字,心里很疑惑,由于当时年纪小也没有细想。只是觉得收到红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由于之后红包都是由父母保管的(哭),也是因为年纪小,所以我们没有怎么在乎红包里面到底有多少钱,单单是爷爷奶奶把红包口袋里摸出来给我们,然后摸着我们的头说些勉励的话,这些动作就让我对收红包这件事有着很热切的期待。
我想,不知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对每一笔已经随出去的份子的数目和对象,都记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包括现在,我爸妈带我去吃酒,他们也会于同去的人合计,包多少比较合适,而且还强调大家要包得差不多,要是某个人包得特别少,就会显得那个人不太会做人。记清楚数目是为了记得以后能收回来多少钱。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爸妈这种斤斤计较的随红包的态度表示鄙视,在我的观念里,给红包或者不给红包,完全去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和你当时的经济情况。
如果你应邀出席的是你的好朋友的喜宴,你真心地祝福他们喜结良缘的话,在你经济范围之内,包一个厚厚的给对方也没有关系。如果你当时的经济确实有点困难,有点捉襟见肘,我想你如果能够列席参加,只是为他们送上祝福,我觉得他们也能够理解,毕竟真朋友之间的情感,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现在我参加工作了,虽然还没有正式地接触茶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琐事,但是也明白些赚钱的难,明白了父母在攒钱方面的良苦用心。但是我始终秉持这样的一个观点,即我们人于社会之中,同时身处于两个关系之中—“情感关系”和“货币关系”。我们去超市里买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关系。我们去好朋友家吃饭、喝酒聊天,这属于情感关系。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搞混了这两个关系,那情况会很尴尬,比如你去超市买东西,到结账的时候,你对服务员说,我们都这么熟了,这个东西免费给我吧。服务员很可能会白你一眼;你到丈母娘家吃饭,酒足饭饱之后,你掏出微信付款码问丈母娘,这顿饭要多少钱。丈母娘极有可能会拉长脸看着你。
而红包就比较特殊了,他既是货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代替品,横亘在两个关系之间,发挥着一种微妙的作用。他就像你去朋友家吃饭,如果手上不拎一点东西上门,总觉得有点奇怪,甚至可能饭吃得也不太踏实。就像我晚上要去吃的领导宴请的酒一样,如果真的不随个份子,准备个红包,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看来中国的由来已久的红包文化,也已经深入我心了。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