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一家曾经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村子居住,窄窄的一个通道,住着四家人,东侧一墙之隔是一户买胡辣汤,油膏的回民,而他家东侧同样一墙之隔,却是一家卖腊汁肉夹馍的汉族。刚住进去时,岳父母就告诫我们买大肉,吃大肉时长点眼色,东户住着回民。对此我自然在意,避免因为自己行为不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我发现,几十年这几户人家都能和睦相处,遇到节日,还相互赠送一点礼品。
起初我不明白这么几乎有着巨大文化差异,来自不同地方,操持不同营生的人家是怎么和睦相处的?
观察之后我发现,东面那户卖肉夹馍的无论进货还是出摊,他们的三轮车上一定会用一块布,把大肉遮挡的严严实实。每到卤肉的时候,他们也用大功率的风扇,把浓郁的肉味排到更东边的一个空院子。而那户回民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一看见东户从门前路过,便自觉回避。实在避不开的时候,便视而不见,相互点一点头,东户的人也会知趣的加快步伐。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毫不避讳。他们就是这样的相安无事,和睦共处。
猪作为一种可爱的动物,在我们民族生活和文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猪肉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角。“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猪八戒那可爱的文学艺术形象都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而忽视了一些视猪为神明民族的禁忌
我明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民族在他衣食住行,都有一些禁忌,这些禁忌传承了他们民族文化,成了他们一种身份标志,这些也是我们与他们交往时必须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藏族不吃鱼,土族不吃马肉,而回民不吃大肉。对于这种种饮食禁忌,我们曾经有很多猜想,藏族之所以不吃鱼肉,是因为藏民有水葬的习俗,他们会把死者的遗体切碎之后,扔进水中被鱼吃掉嗯,正因此,他们不会以鱼肉为食物。至于土族不吃马肉,大概是因为马肉性寒,据说秦穆公坐骑被野人宰杀,他的手下激动于义愤,想将这些胆大妄为的家伙杀掉。但是宅心仁厚的穆公,非但没有降罪与这些人,反倒馈赠他们几坛子美酒,理由是马肉性寒,如果不用酒暖胃,搞不好会的病的。偷吃了穆公的这些人对他的仁慈感动,在某次作战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救了秦穆公,这也是好人有好报。但也从侧面证实了马肉性寒的道理。
比如说回民不吃大肉,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回民的先祖曾经受惠于猪他们感恩戴德,于是立下族规,后世子孙不得食用猪肉,当然,这只是猜想。
近日,闲来无事,随便翻一翻闲书这一本食物本草的书上,我看到了有明代御医卢和《食物本草》猪肉的一段文字才对,这个在自己心目中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了一点认识。
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对于猪肉就有一个深刻的定义“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看来回族兄弟这种饮食禁忌还是很符合养生规律的。
中国的大西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城市规模小,餐馆更少。但是,这小小的却时常会碰到汉族和回民到同一家餐馆就餐的情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参观大厨会将汉民用过的锅碗瓢盆认真清洗一遍,表示对于回民的尊重,而回民也默许这种做法。相互之间心照不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