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8日是青岛第一年公民同招小升初填报志愿的时间。从最初的焦灼等待,到填报时的犹豫不决,直到今天晚上的封笔提交。无论填报了什么,一旦提交剩下的交给命运。选择的困难就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结果的责任担当。如果接受所有的可能性,那就静候佳音吧!
公民同招政策的出台,有人欢呼,也有人不解。欢呼者认为公平,不需要跑关系走后门,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不解者认为我自己愿意出高学费,为啥不让我们选择?众口难调!政策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出现不同声音再正常不过。
究其实,学校的选择终归是环境、是外因。学校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这或许是教育者可以研究的一个课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孩子自身、以及他背后的家庭。这应该是主体、是内因。哲学上说,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如果孩子和背后的家庭不好,光指望学校是不行的。只有孩子及其背后家庭不错,学校才会起助力作用。因为低尾端的孩子和家庭少,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还是可以的。所以家长才对学校充满着希冀,希望学校还能烧一把火,让孩子起飞。一众家长之所以为孩子择校,无非是想促成天时、地利、人和。不想留下遗憾!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6c64e20ad6a67b06.jpg)
李嘉诚说决定房地产价值的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也有人说,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生源、生源还是生源。这两天我也在思考,或许这也是我研究的起点。生源质量是什么?是父母的学历?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还是孩子的智商水平?抑或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再或者是孩子的人格品质?当我们说,生源好的时候,它好在哪里?
三年前,我曾对一类、二类、三类高中的自招生做过智商测试。发现一类高中自招生在智商上的优势并不特别明显,我甚至发现三类高中录取进来的自招生,仍有不少比例的智商水平和一类高中的自招生高尾端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孩子们智商的差距没有考试成绩的差距那么大。能看到的差异是,一类高中的孩子更有节制、更有礼貌(品质好)。
那些智商高,却无法跻身一类高中的孩子,应该是天赋好,却被后天环境耽误了。或许这也是家长择校的动因之一。对那些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后半句有点像中国足球)的孩子,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择校就很有必要(貌似我自己在读书时是这个样子,转学和升学之后,最终还是能跻身前列)。不过,究竟是学校环境重要还是家庭环境重要?或许这又是一个研究起点。从直觉来说,我觉得家庭环境重要一些,否则权贵之人占有了优质资源,出现富者恒富、贵者恒贵,那低层老百姓就永无翻身之日。好就好在,在家庭教育上,还有公平而言。帝王将相之家,倘若孩子教育不好,一切都会戛然而止。当然,现代社会,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新贵新富阶层,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教育子女上都意识到位。这犹如一句调侃:人家要颜值有颜值,要财富有财富,还比你重视教育。普通老百姓哪来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勇气?好在家庭教育对钱财没有那么执拗,贫寒之家,也可以有好的家教,这就是希望所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e493d3a3e6878ac1.jpg)
作者: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