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提要:牛郎、织女不应该结婚。
牛郎织女终成眷属,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意愿,七夕成了中国式情人节,就是这种意愿的体现。牛郎织女故事里有反抗封建家长,追求婚姻自由的元素,正合民国、新中国的社会革新的需要,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
但这其实是爱情故事的政治化,服务于反封建的目的。在这个叙事框架中,作为女性代表的织女,反了封建,却没有得到自由,她被偷走的衣服捆住了,嫁给一个耍流氓手段的男人。
那么,织女衣服被偷走了,为什么就回不了天庭呢?织女丢失的不是衣服,而是天庭以及人间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观念:没有衣服的女性是可耻的,失去了神力,更不配进行反抗。捆住织女的不是被偷走的衣服,而是无形的女德,是一种难以打破的枷锁。
那么,在当下的社会情景里,这种故事会如何发展呢?不妨设想一个场景:
某位宫廷女职员(由于中国没有宫廷,不妨假设是英国王室之类),到一个大众浴室,被一位男性偷走了衣服并威胁要结婚才能拿回衣服。
这样的场景会产生爱情吗?会有婚姻吗?
我只能说,不会!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方面来看,这位男性都是有罪的。除非织女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犯罪者产生了情感。
然后再来看天帝和王母这个两个角色。
天帝是织女的爷爷,他听说织女去大众浴室后被一个流氓(牛郎,读音还挺像)拿走衣服,还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和流氓结了婚。那么天帝他无论作为权力代表,还是作为亲人,都应该作出拯救的行动。因此,他让王母派兵进行营救,完全是合理的。
王母,通常指的是西王母。西王母是何许人?她早期是西北部落的神,代表女性权益,并且和代表男性权益的东王公并列。后期的各种神话和传说里,西王母很多时候是女神们的领导,比当今的妇联还具有更广泛的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和权力。那么,她派兵拯救织女,是理所当然的。先救回来,再由心理学家对织女做评估,看是不是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牛郎,则被关押和起诉。
从当代社会的视角来看,他们俩结婚是不被亲人祝福,不被法律和道德所允许,注定要被解救的。
如果我们不把老故事进行“现代化”,而是回到很久很久以前这种古代背景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如何呢?
在古代情景下,他们俩结婚了,并且有了两个小孩。这个叫做事实婚姻,人们也就不好再去说三道四,对“该不该结婚”进行评判。
那么他们俩的婚姻是否幸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看牛郎和织女最后的状态如何。
他们俩在凡间结婚约莫5~10年,进入了婚姻稳定期,并可能朝倦怠期过渡,也就是所谓的七年之痒。
这个节骨眼上,来了场轰轰烈烈的“升天”运动。
之后,牛郎住到了天河边,任职情况不详。也许是闲职,也许是在河滩上开了块地。无论如何,他成了牵牛星。
织女回到天上,每天依然需要干本职工作,织天衣,织彩霞。
凡人的眼里看他们俩是每年只有一天的时间相聚,那么天上的他们,生活是什么状态呢?
俗话说,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咱们凡人眼里每年一天的七夕,其实是他们俩的日常。
地上一天,等于天上一天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约莫是4分钟。所以,可以这么认为:牛郎织女每天相聚4分钟。对于进入婚姻倦怠期的男女,各自忙工作,每天聊个几分钟,似乎也挺常见的吧?
您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