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拿着三倍以上的薪酬,舒舒服服地呆在北方的大都市里,为什么雷.雪利博士选择南下巡回演出,甘愿承受各种屈辱?
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与传统,需要有人躬身入局,切身体验,这就是雪利博士选择南下巡回演出的原因。
当时的美国南方,即使在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将近一百年的1950年代,歧视黑人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雷.雪利博士决定用自己的行动为破除这样的歧视出一份力,从而改变黑人的生活地位。
雪利博士深知自己作为黑人到仇恨黑人的南方的危险性,因此特意招聘了善于解决各种难题的意大利裔保镖托尼作为司机,随他一同南下。
绿皮书是一份黑人旅游指南,因为当时的美国,很多城市的很多场所是明文拒绝黑人入内或拒绝黑人消费的,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种族歧视有多么严重。
托尼作为底层白人,明明穷得揭不开锅了,他老婆请来二个黑人在家里维修,请黑人喝了点水,托尼就直接将黑人喝过水的茶杯扔进垃圾桶里,可以看出当时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优越感。当发现聘请司机的雪利博士是黑人时,立马就决定不干了。事后迫于经济压力,总算是接受了聘请,主要原因还是雪利博士一心要选他。
看《绿皮书》,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总感觉类似《西游记》。雪利博士类似唐僧,高端、大气、上档次,接触的都是上层社会,比如雪利博士跟国防部长很熟,跟美国总统很熟,平时都是跟高层打交道,气质优雅,仪表堂堂,总是一身正装。而托尼就有点类似于猪八戒,特能吃,话痨,爱贪小便宜,喜欢耍小聪明,好色,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有点像孙悟空。
在托尼的沿途保护下,雪利博士得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各种逢凶化吉。途中,雪利博士各种念经、各种较真、各种念紧箍咒,让托尼被驯化了,原本一个嘴碎贪吃又暴力的问题男,硬是变成了一个沉默温和有内涵的优雅男。
雪利博士的底线是很明晰的,决不允许触碰,宁愿自己吃亏受挫,哪怕被无理由监禁,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将就,不能交易,也是无法变通的。
反之,在托尼看来,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什么都是可以变通的,也是可以交易的。
当然,托尼的处境,很多时候关乎生死存亡,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只要能够活下去,出卖尊严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雪利博士优渥的物质条件,决定了他有充分的回旋空间,他可以更从容。很多时候,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身不由己的,对穷人来说,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得选择,因此,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进行无礼的道德绑架。而且,最重要的是,人是可以教化的,才短短两个月时间,在雪利博士的教化下,托尼就有了巨大的变化,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部电影讲的是以优雅、教养作为武器,勇敢地征服野蛮、傲慢、无礼与偏见的故事。
暴力或以暴制暴,在优雅、教养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显得如此的低端弱智。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十多年前,一个德国家庭一家四口,被江苏的四个无业青年夜晚潜入偷盗时杀害,一家四口被灭门。事后,这四个青年被枪毙。而这个德国家庭的亲朋好友、同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四个青年家乡的失学儿童读书,资助当地无业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提高生存就业能力,从而使他们不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深知,贫穷的条件下,人们更容易铤而走险,与其惩罚违法犯罪分子,不如消除滋生违法犯罪分子的土壤。
而在雪利博士当时所处的时代,更多黑人要么选择逆来顺受,毕竟他们被这样对待了几百年。有些黑人选择以暴制暴,这样只会加剧种族对抗,而且由于黑人处于弱势地位,更不利于黑人的生存,并且这样反而会使白人的歧视行为合法化,不利于争取更多的支持。只有雪利博士这样的做法,既能赢得广泛的理解与支持,而且会更有力量。这同样是一种针锋相对、短兵相接、寸步不让的斗争。
雪利博士的行动,应该算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一种高阶形式吧。
最大的感想是:
改变大环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短短的二个月的巡演,就具有惊人的爆发力。世界上的事,要想改变,空自在局外呐喊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躬身入局,才有改变的可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