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背景中看到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从背景中看到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作者: 实验小学吴雪凤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23:33 被阅读0次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遗弃在船上的孩子,如何在这艘船上度过了一生的故事。这是电影的主旋律,故事凄美而动人,主人公忧郁的眼神,钢琴曲手风琴小号的演奏,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营造了优美的氛围,给故事底色增添了一抹似大海般幽暗的蓝色。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物质的狂热,对外扩张的渴望充斥与整个社会中。大量意大利移民涌往美国,在1880年首次突破1万人大关。1890年达到5万,1900年超过10万。在20世纪之初的移民高峰期,每年约有25万人从意大利移居美国。(摘自百度)“1900”就是在这个移民大潮中被遗弃在船上的一个孩子。

    “1900”用音乐征服了船上的每一个人,但每次都是这样,所有人在他的钢琴曲中沉醉,但只要有一个人会第一眼看到它——“胜利女神”像,都会“对着船,对着每个人,大喊一声“美国!”所有人就会随着喊声不约而同的涌向船边,指着雕像大喊“美国”。那雕像好像离人很近,但又在一层雾中,显得那么遥远。所有人在追逐遥远的梦想,只有“1900”守在钢琴边,守着自己的音乐,守着自己的内心。此时,他好像又一次被所有人抛弃,被时代抛弃,但他内心有自己的坚持。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凸现坚守的力量。不仅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物质的狂潮中,到底是随波追流还是坚守本心?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一部好电影必然反映着人性的光辉和睿智的哲思。”在这样的背景下看电影,就不会简单的去评判人物与情节,而是从更深层次去评判电影的价值。

    是坚持自我的纯真与自由,还是去追求世俗的“一切”,是选择俭朴淡薄的人生还是追求物质,被欲望所俘虏,相信是很多现代人内心会有的纠结。电影用“1900”这个角色代替“精神”发言,他宁愿一生孤独也不愿随波追流。他告诉自己“你是少数分子,你最好习惯这一点儿。”他曾这样说“如果我下船了,去陆地上生活几年,我就会变正常,和其他人一样。”此时,“船”就是他坚守的精神阵地,走下轮船,踏上陆地,走进“看不到尽头的那座城市”,就要接受欲望的无止境的侵蚀,像其他人一样,身不由己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而时代的洪流好像“太美丽的女人”“太漫长的航程”“太浓郁的香水”,好像一段“让人不知道如何去演奏的音乐。”他虽然不能阻止时代的改变,但可以尽最大可能去坚守自己的本心。“当所有人都在向着美国梦欢呼的时候,还有人能面向着大海,看一看天水相接的旷然天地。”(摘自豆瓣影评)

    《海上钢琴师》运用了一种浪漫凄美的方式来演绎个人对时代的困惑,个人在那个漂流动荡的年代里,对古朴、自由、文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个人当然可以下船,可是没办法离开大海。”大海是无限精神世界的承载,“大海的声音像是在喊叫,声音很大,充满力量。它不停的大叫,好像在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一个人可以下船到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去,可是,“对我来说是世界的开始和尽头,都在那片小小的田地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背景中看到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mc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