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读书
《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六十六天

《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六十六天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7:59 被阅读0次

    《论语.公冶长篇》第四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解析: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这一章,在读《传习录》时以《论语》做参考时曾经看过。因此也了解到很多人对这一章的理解是各持己见的。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赞美子贡,认为子贡才华能力都很强,堪比国之重器。

    有人又说,孔子是在敷衍子贡,用华丽但不实用,只能作为陈设之物的瑚琏来形容子贡的华而不实。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是谁非一下子也有点难以分辨。

    今天重新看到这一章时,就有点想直接跳过去了算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有什么值得去深究的呢?说得不好,还有点在谈论是非的感觉,而且时在当事人都已经逝去那么多年了之后来谈,有何意义呢?

    可是往下再看,接在后面的好几章都是涉及到孔子对人的评价的说辞。

    为什么孔子的弟子们会将如此多孔子评价人的言论都收集起来呢?一章一章的看,里面仿佛又都是隐藏着道理的。如此一来,跳得过这一章,也跳不过下一章,因为总不可能都跳了吧!看来还是得好好思考。

    静下心来想想,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这个人怎么样?”

    类似这样的问题,仿佛我们自己也会经常问自己,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或者是希望通过某些人的评价来给自己找一个定义。

    人为什么会想通过外部的渠道了解自己呢?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有一半是出于对自己的怀疑,另一半就是想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认可自己。

    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呢?

    生命未息,未来就不止,面对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不知道当下的自己是否能握住未来的舵,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却总发现自己仍有很多不足,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身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为什么我会这样矛盾呢?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大问号,多希望能完全的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未来方向。

    为什么希望别人能够肯定自己呢?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事情做好了、做对了,希望得到肯定的鼓励。事情做错了、做砸了,需要得到理解的鼓劲。只要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言行,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发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就是一种莫大的动力。人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被肯定,一点又一点的建立起了自信。越多来自外界的肯定,越能够让人的内心产生满足,并形成行事的动力。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子贡会问孔子“我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心中对自己有怀疑,但他对老师的认可也有渴望。

    子贡来问孔子,内心肯定希望受到孔子的肯定,毕竟自己的老师是如此的出色,如果被他肯定就等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信用背书,同时被孔子肯定了之后,也就不需要再怀疑自己了。

    而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到底是褒是贬,这就需要熟悉孔子的言行标准了。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孔子,《论语》读到这里,我能很肯定的两点就是:第一,孔子心目中对人最高的评价就是“君子”二字,因此孔子不是一个轻易能赞美人家是君子的人。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存在,君子就是智慧与高尚的综合化身。

    第二,孔子是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作为老师,他非常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也非常明白不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道理。

    所以,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孔子都会很认真,也很注意。因此,我不太相信孔子会恶意的贬损自己的学生。何况这个学生也不是太差。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子贡: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

    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学生,老师怎么会敷衍他,讽刺他呢?

    所以,孔子评价子贡的这句话,我认为只能看做是孔子做出的一个客观的评价,没有褒奖,也没有敷衍,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虽然瑚琏确实是一件华美的器皿,但是相对于孔子所说过的“君子不器”这个境界来说,它还只停留在一个的层面上,实在算不上是孔子心中的最好。而相对于其他普通的物件,瑚琏又确实不是普通的器皿。

    这样一理,相信大家都能够听得出来了,当时的子贡在孔子心中就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相对于普通的人,他已经足够的优秀,堪当大任。可是相对于孔子心中的“君子”他又还差了那么一点。所以孔子挑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很幽默的形容给子贡,让他自己去理解。

    作为孔子的弟子,子贡应该明白老师的“君子不器”之说,既然老师说他还是一个“器”,就证明尚未去到最好的境界,而瑚琏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器,代表老师也认可自己优秀的一面。

    细细解来,“之乎者也”中潜藏着一种老师教化学生的技巧,也潜藏着师生沟通中的一种默契。

    老师教育学生,都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分。当大家的认知统一了之后,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沟通时就很容易了。

    教的人很明确的给出目标,告诉差距。学的人通过给出的标准判断自己是否达到老师要求的层次,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努力,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沟通模式。

    回头再看那些褒贬之说,不免觉得有些太就是论事了,读书真的不能只读文字,还要读读文字的背后。

    这一章又让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团队中,建立一个有内部共识的标准,打造沟通上默契,让沟通变得智慧而幽默。

    生命不息,学习不停,明天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六十六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mn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