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
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小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与论证的基础。
因此,逻辑学对推理和论证研究的起点,始于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将相同的思维对象归于同类,并把不同的思维对象纳入异类,于是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概念。
概念对象的属性,是指事物自身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事物的属性。
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类事物之所以称为该类事物并使其与其他类事物相区别的属性,例如“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则是指对事物类的归属和区分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例如:恒心的大小、发光强度,商品的外貌和价格等。
概念舍去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使用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其中逻辑抽象的方法是概念形成中使用的基本方法。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反映对象和对象范围,这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概念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
例如:“笔”的概念内涵是“写字绘画的用具”
“电脑”的概念内涵是“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并受运行程序控制的、用户数学计算和社会信息处理的机器”。
日常语言中,通常用“……是……”、“……就是……”、“所谓……是指……”、“……即……”等句型来揭示和表述概念的内涵。
例如(1)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例如(2)所谓小说,是指任务塑造和情节描述表现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又称概念的范围。外延是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例如:“商品”概念的外延包括一切生产出来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日常语言中,通常用“……包括……”、“……有……”、“……可分为……”等引导词表明概念的外延。
例如(3)笔,包括钢笔、圆珠笔、铅笔、毛笔、蜡笔等。
例如(4)教师可分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等。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用来说明概念外延的。
概念的外延有大小之别。
外延,不仅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之一,而且是逻辑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对概念外延的断定情况关系到推理的有效性,推理由前提到结论所表现的在概念外延间过渡的方向性是划分推理不同类型的逻辑依据之一。
需要明确:
反映在人类思维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的范围,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等于客观对象固有的本质属性和对象的实际范围。
三、概念和语词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语词,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而任何有意义的语词所表达的含义都是概念。
因此,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但又有区别:
概念是一种思想形式,它属于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语词则是一种语言形式,它属于语言科学研究的对象。
概念和客观对象的关系是反映关系,它要表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语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是指称关系,它只起表示、标志对象的符号作用
概念和表达概念的语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