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
小学生案板下学习一个月|良好的安全感依恋是这样建立的

小学生案板下学习一个月|良好的安全感依恋是这样建立的

作者: 果核的宇宙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7:10 被阅读0次

    Part 1

    昨天被一组小女孩在案板下学习、上网课的照片感动了,

    看完眼晴里湿湿的,心里暖暖的,

    还有些心酸,特别心疼这个懂事的孩子。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

    这个孩子叫柯恩雅,今年七岁,在湖北省五峰渔洋关镇读小学一年级。

    湖北4月3日解封后,父母在农贸市场摆摊卖卤菜,

    而她就一直在卤菜摊的案板底下上网课,学习,

    由于小学校一直没开学,她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

    看她的脊背挺得笔直,和在教室里上课一样认真。

    去买过菜的人都知道,农贸市场是嘈杂的,臭哄哄的,脏兮兮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不锈钢的卤菜摊,案板上,是全家人的生计来源,摆满了制作好的各种荤素卤菜,

    案板下,两边堆放着杂物,中间的铁架间蜷坐着上网课的小姑娘,

    一盏昏暗的台灯,一台笔记本电脑。

    案板下的空间狭窄局促,小姑娘时常会碰到头,

    叫一声“好疼哦”,摸摸头又继续学习。

    妈妈赵玮玮除了做生意,招呼顾客,

    得空了就抓紧时间给女儿检查作业,督促着把错误改正,监督女儿背唐诗、背课文。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

    妈妈为了让女儿上好网课,尽了最大能力,

    升级了移动流量包,买了台灯,找来了大屏的笔记本电脑。

    努力为女儿营造一个能专心学习的空间。

    小姑娘学习之余,就在市场里开心的玩耍,她知道妈妈的视线不会离开她。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

    这样的父母,他们或许只是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也许他们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没有钱从小就送孩子去早教班、特长班、补习班,

    但他们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扔在老家做留守儿童。

    一直陪伴着孩子,一家人始终在一起不离不弃,给了孩子超越物质最好的爱。

    编辑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

    在这个孩子纯真的脸上,看到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无忧无惧,温暖阳光的笑容,

    从她的眼睛,能看到满满的安全感。

    因为她知道,再苦再难,都有父母为她遮风挡雨。

    Part 2

    大家耳熟能详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安全感是儿童成长的内在动力,成长中需要三种不同的安全感:依恋安全感,独立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它们对儿童的认知、交往、情感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关于儿童依恋安全感的试验,

    公园里一位父亲坐在长椅上看报纸,报纸遮住了脸,才学会走路的孩子在父亲身边玩耍。

    当父亲把报纸拿下来,让孩子能看到父亲的脸,

    这个时候孩子离开父亲玩耍的距离比刚才父亲被报纸遮住脸的时候,要更远一些。

    因为他知道,父亲会在他身后看着他,保护他,他有充足的安全感,由此支持他去更远的地方探索和冒险。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会趋于坚定平和,更独立,更自信。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wlby主要理论观点提出:

    ◆儿童对其照看者的依恋具有基于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

    ◆依恋行为系统(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是由进化“设计”的,用以提高成功的生存和繁衍的机率。

    依恋行为系统促使个体面对威胁和不安全产生如下反应:

    ◆寻求、监测,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依恋对象保持亲近;

    ◆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而使用,去探索陌生的环境和体验;

    ◆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港”,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时逃向于此。

    依恋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研究表明,有伴侣和(或)亲密朋友的人比孤独的人寿命更长。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身心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早期旷日持久的分离所造成的心理上的毁灭性伤害,John Bowlby在二战期间的研究证实了这点。

    John Bowlby对儿童应对痛苦现实的挣扎和努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即创伤性分离的反应模式是:抗议、而后是绝望,最后不得不抽离(detachment)。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造的腐蚀性影响。【2】

    Part 3

    我们一边为疫情期间那些农村的、山区的、边远地区的孩子,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的精神感动着,

    图片来自于B站视频

    图片来自于B站视频

    图片来自于B站视频

    他们爬上山顶寻找信号,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外

    面吹着冷风蹭网上课,

    而城市里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优渥,被电子产品、垃圾食品包围的环境中,

    得重度抑郁症的年龄也越来越早,甚至10-12岁就确诊出了重度的抑郁和焦虑。

    这些孩子躲在游戏和抖Y、快S短视频的世界,与世隔绝,

    逐渐丧失了社会功能,只能休学,开始漫长的抑郁症的治疗之路。

    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父母根本不懂也不重视孩子幼儿期、儿童期的分离。

    很多孩子的心理创伤,都是那个阶段的分离造成的不安全感 ,无法发展出安全的依恋。

    亲子教育和文化水平无关。

    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爱,

    他们善良、勤劳、诚实的品质,就是通过以身作则,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人格健全、心智完善。

    而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家庭,对孩子没有足够的理解,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因为单位外派、生二胎,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去带,

    忽然间就把孩子送到陌生的地方给陌生的人,这个人也许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它亲戚,有些孩子还被送到了不同的养育者那里。

    然后等孩子需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了,再把孩子接回身边。

    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质,所受到的创伤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分离造成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感,安全性依恋缺失,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

    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就业、恋爱、结婚等这些人生的重大阶段,创伤就会显露出来,

    被激活、被触发,变成各种人格障碍或是抑郁症、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症,这些症状的影响,将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

    Part 4

    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多的安全依恋呢?

    01

    给孩子充分的亲情陪伴

    在中国,妈宝式男朋友、巨婴式老公、丧偶式婚姻、丧夫式育儿、这些年已经被诟病已久,

    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分离与丧失的创伤,婴幼儿、儿童期,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提前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突然把孩子送走,

    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父母才不要我,这样的自卑会成为心理病症的隐患,成年后会成为一个低自尊的人。

    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而不是我只负责在外面养家赚钱,带孩子是妈妈的事。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游戏、运动,睡前讲故事……

    不是父母一边看手机一边陪孩子。

    不错过孩子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阶段。

    0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要觉得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破口大骂、甚至打架,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恐惧。

    孩子会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

    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他们只能用躯体的症状或是生病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亲密的互动,拥抱、亲吻,触摸,

    中国人虽然天生不善于表达爱,但不代表着我们不能改变,为了孩子我们也要改变。

    孩子只有成长在温暖的有爱的环境里,被滋养,亲子关系充满着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样的孩子,心里有爱、眼里有光、才有幸福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湖南社会科学》期刊,杨元花,曹中平《儿童安全感的发展与培养》

    【2】John Bowlby《依恋三部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案板下学习一个月|良好的安全感依恋是这样建立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tl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