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早已经不是天天坐在课桌前学习的年纪,平时看书、看电影、浏览碎片化信息、刷电视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杂乱。这其中,有的是有些分量和价值的,有些是毫无意义的;受限于个人记忆的能力,即使是精彩绝伦的作品,我也不能记住很久,尤其是带给内心的冲动和感受,它是有保鲜期的。所以我想把其中比较有意义的东西纪录下来,留作回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7939999/f74794bc33b21bbb.jpg)
第一本书:《林徽因的信》
拿到这本书纯属巧合,那天在图书馆只找到了一本想看的书,到了不得不走的时间,在借书台操作借书的时候,顺手翻了翻还书柜里的书,就找到了这一本。
它收录了一些林先生与亲人朋友的往来通信,内容结构上根据通信对象来安排。关于林先生的生平,我的了解仅限于民国才女、出身名门、诗文传世、在中国古建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以及林、梁、徐三人之间的情感波折。就这样直接去读人家的通信函,理解起来确实有些生硬,只好一边看书一边查阅资料,理解人物关系。
看罢此书,第一感觉就是:她实在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女子——纯粹是行文风格带给我的感受,看她的信就跟有一个人坐在你面前和你聊天是一样的,说话简单、温柔,没有惺惺作态,也不虚张声势,一五一十地讲出她的开心、成绩、烦恼和焦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林先生的朋友中不乏民国时期顶级的教授、学者,他们时常聚而论道,这实在令人羡慕得很;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立北京大学一路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交通不便,旅途多折磨,通信不及时,反观如今的交通和通信条件,堪称天堂一般,将现在的饮食、住宿、交通、通信、娱乐等各个方面对比当时,大部分人都应该是满足的;还有一点,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林先生的信函中表现出了不符合时局情况的、可能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不关心祖国大势的闲逸、消极情绪。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林先生原名林徽音,“徽音”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原句是“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姒继承了太任、太姜的美德,所以生了多个儿子。单就“徽音”二字来讲,是美德、贤良的意思,但在句中,是多子多福的前提条件。林父取此名,亦有求子的心理。老百姓想要儿子,会让女儿叫“招娣”“带娣”,以“娣”代“弟”已是文雅之至。而真正的学者,把相同的意思表达得优雅、含蓄一万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7939999/b62a0cfa709111fe.jpg)
第二本书:《巴比伦财富书》
这本书以古巴比伦为背景,讲述了古老都市里勤劳百姓的致富诀窍,比较适合理财入门的伙伴建立基础的财富思维。
这本书中讲了几个普通人由贫致富的案例,他们的一致品格是——勤劳、坚定,对于当代的普通青年人,这也是致富的不二法门;书中不断强调储蓄的价值,拥有第一桶金之后,才有可能让它为你工作,实现以钱生钱,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富家子弟更容易获得财富——因为他们出生时身边放着第一桶金;克制欲望、适当储蓄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水平,反而会让你拥有更加稳定、安全的财富结构;建立稳定的财富体系,为自己储存一定的保障金,使自己不至于因某些意外致贫——类似于现代保险。
我最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清偿债务的文章,一个人投资失败欠下巨款,后来他召集了所有债主,跟所有人签下还款协议,每个月的收入70%用于日常开支,20%用于还债,10%用于个人储蓄,用于还债的资金,每个月按照比例还给每一位债主;在3年之后,他还清了所有欠款,并拥有了第一笔财富。这其中涉及了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的基本原理,还有对时间价值的信赖。原书中提到负责翻译此文的历史学教授同样使用这个方法摆脱了债务困扰,不知真假。
如果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来自于古巴比伦的刻字石板,那实在太令人惊叹了。四千年前,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与之对应的是开启了世袭制的夏朝,由原始部落制度走向“家天下”,传世之物主要是各类青铜器具,关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几乎毫无记载;而此时的巴比伦人在尚不发达的商业文明下,已经开始钻研获取财富、建立生活保障之道,并且将其纪录下来,用于传世——最神奇的是,这些致富之道在今天依然有效。
![](https://img.haomeiwen.com/i7939999/a46a315df1c2e59a.jpg)
第三本书:《白鹿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18年看过电影《白鹿原》,内心评分8.5,张雨绮展现出了田小娥的狐媚、淳朴和对黑娃的爱意,电影中穿插的秦腔很有味道,声音粗犷不羁,潇洒豪气,尤其是在秦腔背景下,田小娥与黑娃相爱的片段,充满了野性与原生态的冲击感;白嘉轩与鹿子霖关系混乱,两人有时情深意重,有时暗地拆台;白嘉轩与鹿三皆失爱子,令人叹惋。总体来讲是一部好电影。
2019年春节看过小说《白鹿原》,内心评分8.5。开篇,白嘉轩娶六妻皆死,未有后代,发现神草后迎娶第七位夫人,这就暗示了白嘉轩是一个有韧劲,内心坚定,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人,全书中他的身份和定位就是大家庭的家长、白鹿原的族长,始终未有变化——一个普通人,将他坚信的东西坚持了一辈子,这就足以称为伟大了。鹿三也是我喜欢的人物,他与白嘉轩相同的点在于坚定的信念,所以在他认为田小娥的存在不符合了他的信念的时候,他杀死了她;田小娥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单纯、可怜的农村妇女,除了第一次勾引黑娃,她对于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做多少选择,只是在被生活推着向前走;白灵、鹿兆鹏、鹿兆海、白孝文、黑娃这一代年轻人其实走了差不多的道路,要么共产党、要么国民党,没知识没文化的被生活选择,有知识有文化的选择党派之后被生活掳着向前走。
这是一本有厚度、由分量的书,它讲了前后四十年里白鹿原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大背景下的世事变迁,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立体的,大部分人都是善恶交杂的混合体,并没有纯善或者纯恶的存在。书中关羽附身白嘉轩、众人悲壮求雨的片段我最喜欢,这一段描写的画面感很强,尤其是驼背的白嘉轩纵身上桌的部分,手握钢钎,穿腮而过,我已经相信那就是真的关羽;可是后来大旱延续,在灾难面前,百姓的虔诚、谦卑、供奉并没有什么意义。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难点在于大量使用的陕西方言,虽然意思可以懂,但是说话的口气、语调却想象不出来,对人物的理解不够深入。
2019年2月,读过原著之后再看电影《白鹿原》,评分6.5。首先,可能是受电影体裁和时长的限制,开头铺垫极少,没有环境代入感,原著中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养分没有展现出来;而题材与之相近的电影《红高粱》中,引入了一个孙辈的旁白,将电影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其次,最不能接受的,这部电影应该命名为《白鹿原之田小娥传奇》,或者是《田小娥与她的男人们》,不知编剧出于何种目的,将这样一部涵盖了时代、宗法、信仰、乡俗的叙事长著改编成了欲望交织的农村丑事;电影削去原著中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带有白鹿化身的神秘色彩的朱先生、白灵在电影中完全消失,且保留下来的人物全部为田小娥的剧情推动服务,白孝文把自己卖了就不见了,黑娃只在关键时候出来为田小娥吆喝两声,甚至在最后田小娥还为无子的白孝文怀了孩子。
单就电影来讲,《白鹿原》叙事结构基本完整,镜头展现优美浑厚,秦腔、方言都带着地道的陕地风味;可若是对比原著,这部电影,是不可以扣上《白鹿原》的名头的,电影编剧只爱田小娥一人,白孝文、黑娃消失之后,白嘉轩和鹿三都成了断子绝后的孤寡老人;而原著中白嘉轩作为最主要的人物,有三儿一女,长子白孝文当过族长、后来与田小娥苟且、最后投靠县府、再次娶妻回归族谱,小女白灵入党后惨死,其余二子生活顺遂;长工鹿三两子,长子黑娃勾引地主小妾田小娥后与其蜗居窑洞、跟着共产党闹农协、国共合作失败后逃亡成为土匪、后来投靠共产党、向朱先生学习儒学、再次娶妻回归族谱,小儿生活顺遂。
概括来讲,原著是在叙述一个历史时期内白鹿原发生的事情,黑白兼而有之;电影在围绕着一个人物讲关于她的故事,不能接受的是编剧在爱这个人物的时候忽略了其他人的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7939999/e07fb0733de0780e.jpg)
第四本书:《围城》
关于围城,最著名的是那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句话我总以为只是讲婚姻的,现在才知道,全句是“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世间其他事大多也是如此”。看罢此书,我觉得作者最想表达得是最后一句——“世间其他事大多也是如此”,欲壑难填、不知满足是人的本性之一。
《围城》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轨迹向前行驶,先是乘船从法国回到上海,再到老家学校讲演,再到上海做职员,后去湖南做老师,再回上海结婚;由单身、与已有婚约的鲍小姐相好、相亲、与苏小姐纠缠、与唐小姐恋爱、失恋后单身、与孙柔嘉订婚结婚,最后独自出走。每一次离开都认为下一个目的地会更好,结果在不久之后还是选择离开。
读着这本书觉得作者是个很会骂人的人,每个人都是带着阴暗面出场的,方鸿渐拿着岳父的钱去海外留学,什么学位都没拿到,最后花钱从骗子手中买;苏小姐看似在安静地看书,心里却在打着见不得人的算盘;赵辛楣为了苏小姐争风吃醋,对方鸿渐使尽手段;孙柔嘉看似天真无辜,实则心思沉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在反思自己,这个臭毛病我有没有,这个恶毒的想法我有没有过;反思的结果是——大部分我都有或者有过。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件可怕的事情,一本书读的越来越否决自己了。
这本书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是曹元朗的诗作:
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新有了个老公?
jug, jug,污泥里——E fang e il mondo!——夜莺歌唱!
......
雨后的夏夜,灌饱洗净,大地肥而新的,最后的一棵草参加无声的呐喊:wir
sind!
以孕妇肚子比作月亮,将嫦娥称为逃妇,这是第一次见到,若不是看了小说里的点评,我是怎么也想不到的。看这部分的时候,我就在想,作者为了毁谤曹元朗,也真是用了心了,骂人的水平真高!
读完小说之后,我也看了电视剧版《围城》。总体来说,中规中矩,将原著中的情节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可能各位主演出于对自己角色的喜爱,在表达的时候对人物都做了一些柔焦美化;尤其是苏文纨,妥妥的大家闺秀、痴心爱人,只有最后在香港相遇的片段有几分不好相处。也可能是因为那些阴暗面本身就是作为心理活动呈现的,演员的肢体表达总没有那么直白。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很棒,在法国拍完照片将学士帽随手一扔的动作,很有意思,把富家子弟玩世不恭、不将学位放在心上的心态都表现了出来;和他后期的唯唯诺诺、柔弱性格形成对比。
关于方鸿渐的人物原型,我觉得有一小部分可能是来自于外交家顾维钧。书中方鸿渐与周小姐定有婚约,周小姐去世后,周经理资助方海外留学的费用,而根据书中对周经理一家人的性格和家庭情况描写,不太可能出这么一笔钱给未成亲且未来也不可能成亲的女婿,所以此处逻辑上有些牵强;实际上顾维钧出国留学的钱是由岳父张衡山赞助的,顾维钧回国后却唐宝玥成亲,张氏遁入空门,潜心修佛。这两人都是拿了岳父的钱去留学,最后却没娶岳父的女儿——虽然原因有所不同。另一件事情我刚刚想到,《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我的1919》中的顾维钧都是由陈道明饰演的,难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