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锻炼。昨天一天能做到进出小区吊单杠,每次心里默数30下,为自己点赞。
2.困惑。昨晚女儿一道选择题:盐占盐水的1/11,则盐与盐水的比是( )。女儿居然选12/11,我愕然,问其怎么想的,居然是因为我讲过“甲比乙多1/5,则乙比甲少1/5”判断这句话对错,当时我结合画线段图让其理解此话不对,“甲比乙多1/5,则乙比甲少1/6”,所以人家直接用1+11=12,选12/11,可这道题盐占盐水题很直接,不存在谁比谁多或少,为什么就乱搭上呢?真是想不通,这是读题不认真?还是做作业不用心?是识别信息能力不行?还是理解能力差?还是都有?该如何针对性提高?我还真是困惑不明白。
3.学困生。班里有十余个学困生,实在挑战我,前面学,后面忘,经常一脸懵,学数学就像我学唱歌,学多少遍多长时间都跑调学不会。课上课下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她们身上了,事倍功半,好难啊!有啥好办法让这部分学生开窍能进步,是我当下最关心的,教学效果如何?他们是试金石。其实每天早上读书专业积累,与白天在教室干的是两张皮不搭,那是闲炼功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教室里咋想门把知识揉碎,一点点喂给他们,只要会做题,成绩能提上去为目的。干啥想干好都不容易!
4.专业积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学领域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它鲜明表达了以“渔”为隐喻的“方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从客体知识为主线的教材时,不仅把握显性的结论,更需透视知识载体下内隐的方法一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等。着力“方法”的捕捉,意在学科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实现。在以思维力生长为旨归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方法”的探寻与明晰,促使经验的累积与丰实,从而获得思维的拔节与生长。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周长是多少”,聚焦“方法”为内核的探究活动,主要表达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重视基本方法的迁移力,夯实经验的“土壤”
当学习者能够准确、有效的依靠相关经验分析、解决目前的问题,实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其背后必然有方法的强力支撑。方法,引起强大的稳定性和基础性,方才成为“正迁移”的强力“推手”。因此,聚焦方法的“学会学习",可让学生获得新的认知,又在对习得的经验予以概括化,系统化的过程中,完善并充实原有的经验结构,实现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教师需要思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中具有强大迁移作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从研究的视角看,聚焦“周长门的研究主题的明确,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再到“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可以研究出什么”的研究思路的展开,“边拼边算边观察”和借助长方形周长特点论证,“周长可能是多少”的研究方法的明晰,以及探究交流后的梳理回顾与反思,都是研究的基本“套路"。从探究的视角看,“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最长“不可能超过14厘米”,最短“不可能比十厘米更少”,其中所隐含着的有序的路径和关键是数学探究的重要套路。从数学活动的视角看,具体拼摆操作观察与计算后的逐步概括,看到周长是否可能是15厘米?把周长不可能是单数的特征,明细都体现出数学活动由表及里由点及面,有具体而抽象概括的基本套路,如此种种皆可作为基本方法,让学习者在精力中内化为数学探究与活动的基本经验。
二、尊重个体检方法的差异,实现自己的思维生长。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以及思维习惯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个体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适切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正如本节课中所展现的,有的学生探究方法还处于具体的举个例子,“摆一摆”“算一算”的层面;有的学生的探究已有强烈的有序思考的意识,对“周长是多少”的探寻是有序展开的,也有学生已挣脱具体的“例子”尝试从四边形周长计算的特点中,以更抽象的逻辑推理去论证“周长是多少”的可能性。
对教师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正视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让学生真正以“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实现“自己的"思维进阶?此种“教"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有哪些?
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常识与操作的时间与空间,是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学习历程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研究问题,在删繁就简中凝练紧扣数学教学价值的核心任务,为学生经历"自己的"学习过程“留白”,同时学习任务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立足“低起点”,确保人人能尝试操作与探究;挖掘“大空间”,以任务的开放性确保探究方法与经验获得的丰富性。
聚焦厘清与理解,是促进学生认知进阶的关键。无论是开门见山式的明确,疑惑复述中的聚焦,明知故问中的放大,抑或是追问逼近中的深入,都是促使学生厘清任务和明白自己的方法,懂得他人的观念与方法,发现彼此差异的重要策略。当学生在交流中真正明了自己与他人的个性方法和认知后,对话场域中辨析后的认同、理解后的改进、反思后的重构才可能成为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