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从学校拿回来已经快一周了,昨天晚上第一次吹,竟然找不到音调了,反复试了好多次,才把音调慢慢地找了回来。
说起音乐,我是个实实在在的小白,第一,没有天赋;第二,小时候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仅跟着老师学过简单的歌谱。
几年前教体局要求每所学校都普及一种乐器,校长带着音乐老师到南方考察了多所学校之后,最终选择了陶笛。老师学生每人一个陶笛,师生同学,学生们音乐课上学习,老师们则利用每周开会的时间学。每周一下午放学后开会的前10分钟,音乐老师教大家学习吹陶笛,从最基础的指法开始学习,然后教一些简单的歌曲,如《上学歌》、《小毛驴》、《多年以前》、《女儿情》等。因为基础差,我学的比较慢,常常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所以每当练习的时候我常常是混在中间“滥竽充数”。
为了鼓励大家学陶笛,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陶笛比赛,学生们进行班级比赛,老师们则教研组之间比赛。那个时候,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悠扬的陶笛声,悦耳动听,陶醉心灵。
我虽然基础不好,但学的很用心,工作之余也经常抽空练习,一段时间下来,也能吹一些简单的歌曲。有时候晚上在家,我吹陶笛,先生吹葫芦丝,偶尔还来一场“琴声和鸣”。

疫情之后,学校的工作繁杂琐碎,每周开会的时候内容多、时间紧,集体学习陶笛的工作暂停下来了,老师们也都因工作繁忙不练了,不过学生们音乐课上还依然学习。
最近一段时间,学生们在家上网课,而我在家工作不太忙,想让练习一下陶笛,上周去学校,把陶笛拿了回来。
尽管好长时间不练习,但是毕竟以前学过,对着歌谱慢慢地也找回了以前的感觉,试吹吹了半个小时之后,《上学歌》也能慢慢吹了下来。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反复的练习,学习乐器更是如此,哪一个音乐家不是经过多少年的勤学苦练才成才的,我们的目标也不是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只是想学会一种乐器,让生活更丰富多彩,所以要不断的加强练习,才能孰能生巧。
我的目标并不远大,只是希望能一些简单的歌曲,另外,以后和大家一起练习时能跟上节奏,不要“滥竽充数”。

附:陶笛的来历简介
现代陶笛的源头可追溯至六世纪南美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用于装饰和祭祀的仿鸟鸣的彩绘乐器。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后来传到欧洲,一个名叫GiuseppeDonati的意大利人把这种原始的鸟形哨子,添加了一些有规则的指孔,称之为Ocarina,慢慢变成了今天所见到的大多数球形乐器的英文通称。再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最终演变成今日12孔陶笛的始祖。
陶笛的名字是从台湾流传到内地的,它有着自己的名字,叫“Ocarina”。
相传在意大利北部的小村里有位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直普遍沿用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