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写这篇文章源自我看到当今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那些读书节目,如“五分钟读懂一本书”,“十分钟读懂一本书”等等。
我们如今生存的社会环境,使我们有一种一时一刻也不能停下来的感觉,恨不得就如一部电影,要把它们都调到一倍甚至是两倍播放速度,才不至于耽误我们宝贵的时间,这种观念看起来都让我觉得站不住脚,就如过去说的深圳速度,快又如何?今天不是还要慢下来,去补救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
如果生命也可以这样,那我们年老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一生千疮百孔?有人说每个生命都是一个艺术,但我不认为像这样的“千疮百孔”是一种可以去审视的美学人生,假设我们把生命单化成一条时间轴,你是否愿意让它以一倍或者两倍的速度进行呢?我觉得有时慢下来也是一种变相的加快速度!
有人因为没有时间读书,于是就对那些“五分钟,十分钟读懂一本书”的节目趋之若鹜,感觉听完五分钟或十分钟之后,你就读懂了这本书,其实这是带有严重的功利成分在里面,我分析大致有这样一种原因,通过这样的节目,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几百本名著的故事概况,这样就可以在朋友面前,不至于让人觉得自己没读过多少书。
我们很多人都带着这严重的功利性去读书,比如现在卖的最好的书就是那些如:“一百小时学会写小说”,“二十四小时学会如何写出优美的散文”等等,但我可以这样说,以这种方式阅读的名著,其实带给你的只能是很浅薄的自我满足,在真正读书者眼里,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浪费时间,尤其是文学作品,细节才是一本书的真正魅力所在。
细节的阅读可以增强你的文字敏感度,在这时可以提升你对情感的敏感性,进而提升你对事情和人物的敏感性,也就是说为什么读过很多书的人有一定的人生主观见解,而且这种主观见解往往比别人更客观,更接近于正确,就是因为他们在通过文学作品的细节阅读,不断的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价值判断,从而提升了自己对价值判断的能力,于是就有了说话的份量,这种份量其实来源于价值判断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越高判断越接近真理,而不是靠书的故事梗概。
可以这样比喻,如我们要鉴别一个文物的真假,就必须寻求懂文物的专家进行鉴别,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鉴别细节,他们通过大量的鉴别工作,从而获取了这种鉴别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有公式化的支撑,也不是靠一张照片与实物对照,而是通过过去大量的客观判断所积累的判断能力,从而可以给到我们一个他主观的价值判定。
这种判定是根据他以前所判定的细节工作多少,来决定他判定这个结果接近真相的距离,因此这种专家经验越丰富,我们就越相信他,认识这个文物的人很多,看看照片就能认识,但懂其内在的,让你具有真假判断能力的,并不是你认识它就够了,而这个“文物”本身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比喻成我们人生中遇到的那些需要价值判断的事情!
但我们通过几分钟阅读一本书,你获得的仅仅是故事的一幅画面而已,就像那个文物的一幅图片,你无法辨别其真假,你也不会理解它的真正价值,因为这需要过去的判断经验和知识积累,而我们平时的的人生经历就是需要不断的接受这样的价值判断,来左右你的人格,丰富你的人生,当你老的那一天,你才会对你的人生经历产生一种骄傲感,对你当下的自己有一种认可和肯定,你如果没有这种判断能力,就必然会经常的犯一些很傻、很天真、且让自己很后悔的错误,就像那些深圳速度背后的创伤。
因此读书是需要去感受细节,分析细节,才能获得真正的大师级的知识和营养,这些营养的精髓就是细节背后的价值判断,一味的只知道故事情节梗概,只会让你在功利路上,越走越偏离读书的初衷,而那些扑天盖地的速成读书节目,也不会告诉你这些真相,一味的迎合你,你需要什么,就给你制作什么节目,因为他们也是功利的。
结束语:人生如果和播电影那样可以按快进,那人生就没意思了,快也是慢,慢也是快,读书也是一样!
文: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