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通史百家争鸣两个抬杠高手

中国通史百家争鸣两个抬杠高手

作者: 雨打梨花深闭门_b252 | 来源:发表于2020-12-20 08:12 被阅读0次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之五 两个抬杠高手 公孙龙 惠施

如果战国诸子百家要举办一次辩论赛的话,名家一定是冠军。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积极于探讨名实问题,长于辩论,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包含了朴素的逻辑学和辩证思想,这些辩者被称为名家,代表人物是赵国的公孙龙、宋国的惠施。

先看看公孙龙的两个著名辩论。

1、白马非马

两千三百多年前,赵国的马匹流行疫病,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一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

"白马非马"是古代思想史上的著名命题。"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①"马"一词是指马的形态,凡是具有马的形态的都命名为马。"白"一词是指白的颜色,凡是白颜色的都命名为白。"白马"是马的形态再加上白的颜色,亦即白颜色的马。可见,马与白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他说:"白马非马"。这是从概念的内涵方面来论证的。其次,他又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来论证。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②马一词的外延包括一切马在内,所以黄马、黑马都在内。白马的外延仅限于白颜色的马,所以黄马、黑马不在内。马与白马两个概念既然有这样的差别,所以他说:"白马非马"。

第三,他又从个别(个性)与一般(共性)的关系来论证。他说:"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③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公孙龙的论证在逻辑上和概念分析上做出了独到的历史贡献,他分析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个别与一般的差别。  但是,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

2、"离坚白":对一块坚硬的白石头的逻辑分析。

一块石头,人们用眼睛看,不知道它是坚硬的,而知道石是白颜色的,这就是没有坚硬;用手摸不知道它是白颜色,而知道它是坚硬的,这就是没有白颜色。在前一种情况下,坚硬藏了起来。在后一种情况下,白色藏了起来。这叫作"自藏"。看到它的白颜色,摸到它的坚硬,有"见与不见"的情况,这就叫离,因为石与坚、白不能互相包含,所以就分离了。分离了也就是藏起来了。若白颜色本身定是白颜色的话,它就不必通过使物体发白而表现自己是白。他把本身是白颜色看成一种抽象的白颜色。它看不见,即是藏起来了。石头假如没有独立成为石的本领,又怎么能够形成既坚又白的石呢?因此,白色与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的主要论点。

下面看看惠子的辩论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1、惠子之梁

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诏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心里记挂着魏王和魏国的事情,心急火燎,结果,过河时,他一失脚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个劲地在水里扑腾着,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幸亏有个船家赶来,将惠施从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请惠施上了船,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

惠施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惠施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

船家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情。他耻笑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这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办法与学问,这凫水与治国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怎么可以用不会凫水就判断人家不会治国呢?

2、庄惠之交

庄子与惠子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很多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具有艺术哲学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

他们两人,在现实政治观点上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庄惠之交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

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惠施死去,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3、劝诫田需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并且为中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为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而且使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在我们的历史上,这一派的贡献被大大地贬低了,最后没人理解,没人用了,我们考虑问题,怎么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呢?重要的是我们懂不懂概念思维,能不能把概念,把事物做概念式的理解,如果我们有这个本事的话,我们会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政治治理国家也是要说清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家会对政治有大用的,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名家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他们的辩论,具有反传统的精神,是为新的政权服务的。但由于他们认识的角度不同,因此观点有所不同。惠施、公孙龙都是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某一方面,惠施强调事物的"同一"(即同)的一方面,公孙龙则强调事物的差别(即"异")的一方面。

名家在历史上们非常有似于古希腊的智者派,甚至于连某些命题都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例如公元前五世纪伊里亚的芝诺就有过"飞矢不动"的命题)。名辩学派和智者派大约前后同时各自在东方和西方以几乎相同的诡辩式的理论活动,参与了当时历史性的社会大变动,并促使人类思想认识大为深化。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值得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相关文章

  • 中国通史百家争鸣两个抬杠高手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之五 两个抬杠高手 公孙龙 惠施 如果战国诸子百家要举办一次辩论赛的话,名家一定是冠军。战国时期...

  •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 不受待见的大儒 荀子 ​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六 不受待见的大儒 荀子 ​ 每年农历8月27,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

  • 中国通史百家争鸣老子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之二 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是中国伟大的...

  • 纪录片观后感及随想

    被封在家,于是找出了之前收藏的一个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来看。 从最初的百家争鸣,到汉初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到汉武...

  • 中国通史百家争鸣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

  • 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 墨子

    中国通史 第16集 诸子百家 科学巨匠墨子 如果将诸子百家的先哲们文理分科,文科学生居多,理科学生偏少,这和我...

  • 读蔡永康的《情商说》的一些思考

    蔡永康:我希望你常常跟自己抬杠, 常常跟世界抬杠, 死命抬杠之后的明白, 才是真的明白。 他说的抬杠大概就是要有怀...

  • 别人总跟你抬杠,怎么办?

    别人为什么会跟我们抬杠?因为对方觉得我们糊涂,想唤醒我们,才跟我们抬杠。(当然,也有人就是为了抬杠而抬杠的,哪些...

  • 格局越大的人,内心越强大

    小心眼的人,喜欢和别人抬杠;大度的人,从来不抬杠。 抬杠是因为嫉妒别人,恨不得别人马上垮台;不抬杠是因为敬畏别人,...

  • 抬杠

    中午,树荫下。甲乙两人在抬杠。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甲说:以水为净! 乙说:眼不见为净! 甲乙为了驳倒对方,都想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百家争鸣两个抬杠高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bh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