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学在19世纪开始蓬勃发展,人类就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因它兴奋不已,另一方则终日思考恐惧:如果我们对科技失去控制,会不会最终被它取代?有趣的是,这个议题也被放到了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电影中讨论。其中这五部电影,正是关于科技中的“小巨人”——商业智能。
来自:数据观 https://www.shujuguan.cn/?from=jianshu
《点球成金》
上映时间:2011年9月23日事件年代:2002年
《点球成金》改编自美国著名财经记者Michael
Lewis的人物传记《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传记记录了加州“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Billy
Beane带领棒球队在2002赛季取得20连胜的奇迹。美国职业棒球就和足球、NBA等其它职业体育赛事一样,成绩好坏几乎全仰仗队球员,而挖不挖得来明星球员,拼的主要就是钱。Billy
Beane的奇迹之处在于,他不但达成了20连胜,而且是以四千多万的资产在抗衡上亿身价的大队。他逆境制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比起依靠明星球员+教练直觉,他更信任的是他的助理经理Paul DePodesta及其推崇的“赛伯计量学”。Paul可能是一个打不动棒球的胖子,但是他热爱棒球并精于统计。他利用赛伯计量学,用“投手防御率”、“上垒加长打率”等客观、可衡量的指标替代主观经验,挖掘出了每个球员的闪光点,以及他们的综合价值。Billy再把这些别人看不到的事实,运动到实战中去。《点球成金》成稿于2004年,经历了几次更换导演,最终上映已经是2011年。而商业智能也在这七年间,更深入地走进了体育赛事领域——在BillyBeane奇迹般的成功之后,赛伯计量学从此正式登上了棒球的舞台。
《模仿游戏》
上映时间:2014年11月14日事件年代:二战时期
《模仿游戏》改编自AndrewHodges编著的《艾伦-图灵传》,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英国政府召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秘密破解德军“enigma”的真实事件。时任普林斯顿博士的图灵也是其中之一。身在战争当中,图灵敏锐地意识到,无论自己和同僚们破译enigma的速度有多快,也不足以称之为“高效”。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密器,可以创造出几乎不可能穷尽的可能性。即使他们每十分钟就可以解决一种可能性,也需要2000万年才能算出所有可能。于是,图灵提出了一种自动逻辑计算模型,以机器替代漫长、耗时的人工工作,得以用闪电般的速度破解密码,缩短了盟军抵达胜利的征程。在影片的最终,也是图灵肉体人生的终篇,由于当时为社会所不容的性向问题,图灵吃了毒苹果自杀。但他的创造,直到今天还影响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美丽心灵》
上映时间:2001-12-13事件年代:1940年代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约翰-纳什,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人生中两度被送进精神病院。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学天才,在极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纳什均衡”博弈理论,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纳什均衡”为主线展开的。博弈论也在商业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它们都引导我们去思考。”除了因服用药物而思维混沌的那几年,纳什的一生都在数字的陪伴下度过。在世界接纳美丽心灵之前,已经在得益于他的最强大脑。
《决胜21点》
上映时间:2008年3月28日事件年代:1994年
1994年,正在麻省理工大学读大三的华裔学生Jeff
Ma受邀加入本校的“21点小组“,凭着统计学知识、强大的记忆力以及花样百出的乔装,横扫了美国各地赌场。人们说Jeff
Ma拥有“英特尔芯片”一般的算牌能力。而Jeff
Ma则说:“算牌只能提高3%的赢牌几率。虽然这是很简单的算牌技术,却足以造成很大的差别。”看,具备分析能力,就算是玩儿牌,也能玩儿出王牌。
电影《决战21点》正是由以Jeff
Ma为原型的小说《攻陷拉斯维加斯》改编而来。21点是一种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传统赌博游戏,又叫“Black
Jack”,规则相对简单,以点数分胜负。由于对抓牌数量有限制,玩家可以利用“统计学+记忆力”增加胜率。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耗费脑力,但是对于名校的数学天才来说,这里头的算法就太简单了。
影片看来与商业智能没什么关系,但事件的后续发展却非常有趣:为了识别这些“高智商老千”,各大赌场通过监视画面将这些人的照片存盘,建立了一份黑名单,并进行了“信息分享”。接下来,赌场购买了面容识别软件,力求对老千们“赶尽杀绝”。此外,计算机软件也根据他们的算牌模式,检测异常的玩儿牌形态。还有一家公司研发出了“持续洗牌机“,让发牌顺序无从推算。虽是无心,但Jeff
Ma可以说是促进科技在赌场届发展的重要人物了。
《少数派报告》
上映时间:2002-06-21影片年代:2054年
这是一部上映于15年前的电影。但是它讲述的却是50年后发生的事情。在2054年,出现了三个可以预测谋杀的“先知”。他们可以通过脑电波来确定一场谋杀发生的确切方式与地点,而预防犯罪小组则根据“先知”的预测,在这场谋杀发生之前,就将罪犯逮捕归案。
人类一直对“未来”抱有无法控制的恐惧感,也因此,“预测”一直是科学家们寄望商业智能来实现的重要功能。但是,预测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你能为一个已经避免的后果而惩罚某人吗?已经被改变的未来还是未来吗?这是《少数派报告》在探讨的问题。但这部电影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精确地预言了几年后科技上的重大发展,比如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动化,以及交互设计。
如果我们重温这部电影,还能看到交互式处理器“神桌”,“千人千面”的定制广告,无人驾驶汽车等等……这些,在电影播出后的15年,已经统统实现,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CNN关于这些电影的总结,现在看来依旧非常精辟:
对于电影情节来说,数据分析、自动化、高等数学并不是个容易理解的选择。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电影还是以它们为核心?我们猜测,这一切可以归因为人类的好奇心,以及我们对答案永无止境的追寻。这种好奇与追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经营企业,解决犯罪,还是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规划蓝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再依靠直觉与习惯来成事了。
数据分析,商业智能,机器学习……这些并不仅仅是有用的工具与技术,它们是处理与诠释世界的一整套方式,是拔除人类在思考与行动中容易出错的部分的方法,目的是变得更客观、更理性、更智慧。
显然,现在我们还在寻找着平衡人类决策与智能机器的最佳方法。如果这些大片可以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我们人类如此痴迷于技术可以实现的东西,以及我们打开这美丽新世界的正确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