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当与人谈论学生时代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滔滔不绝,难忘佳期。
对我而言,学生时代似乎大部分时候并没有什么事或什么人,让我体会到刻骨铭心,犹如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只影影绰绰记得一些事一些人。
故步入社会工作这么几年,对比之下,除开偶尔感慨白驹过隙,唏嘘除了拥有读书的烦恼外,在精力与压力方面学生时期却是好过太多。
尤记得小学的时候,除了每天对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愁眉苦脸,就没有多余的烦恼。
不懂人情世故,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那时的我们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懂得体谅父母。想要什么,只管向父母索要,而父母亲也总是在最大的能力范围内满足我们小小的私欲。
那时的我们天真浪漫,受奇幻古装剧的影响,总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个主角,也常常与小伙伴扮演着电视里的角色,并且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那时的我们还未体会过社会的悲凉,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探索的欲望,记吃不记打的性子却是那个年龄阶段的特性。
记得那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放学后,大马路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看到从老家赶来的爷爷奶奶或者久未谋面的小舅舅突然出现在眼前,面对着结伴回家的小伙伴,总有一种不知哪来的自豪感。
也许是这份有家人来接的幸福感,也或许是看见许久未见的亲人,更或者是望着同学羡慕的眼神,心里顿时充斥着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感觉。只觉心脏满满胀胀,泛着一丝丝小甜蜜。
那个时代的我们是计划生育下的产物,只要是父母有单位的,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父母上班忙碌时,白天的我最喜欢跑到同学或邻居家里找他们一起玩。
直到夜幕降临,倦鸟归巢,父母来找,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牵着父母的手往家归去。
天色渐晚,人的孤独感就愈加明显。在那个时候,其实我也挺羡慕农村孩子,一户人家三两个,吵吵嚷嚷,闹闹别扭,但是不孤单。
后来的我们渐渐长大,习惯了孤单,反而麻木了,有时也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吃的玩的喝的,通通都是你一个人的,没人跟你抢。
在小学读完四年级后,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们举家迁移,我从一个小县城的南片乡村小学转学到了西片的小学。
不同的地区,风俗语言行为习惯也不一样。
可能是单位的子弟,那时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对我倒是颇为照顾。尽管如此,我也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新同学,新生活。
新学校的校长姓张,身高不高,长相清秀,皮肤很白。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也是个很优秀的演说家。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记得有次课间操,大概是星期一升完旗后,具体情景我已模糊,只依稀记得那时校长站在升旗台上,拿着话筒面向我们,讲话的主题好像就是“说好普通话”。
内容东拼西凑还记得一点,大概如是说:
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一个人,去广东打工,他的普通话并不好,因为带有地方方言,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塑料普通话。
有一天,他去买早餐,来到一家包子店,老板问他要什么。
这个人答,给我来两个滚包子。
老板半天没听明白。
按正确的官话应该说热包子,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在外面买个早餐都成问题。
我们西片人,一个字音三种读法,对于baba这个词,可读作一声,即:巴巴;二声,即拔拔;三声,即:把把。巴巴拔拔把把,不同声调和字词,相同读音,意思却不尽相同,分别有爸爸,大伯和哥哥的含义。
如若不看字光听音,换一个不是本地的人来,只会觉得毫无区别。
我们国家为了各个不同地区的人都能沟通顺畅,从很久之前就一直在推广普及普通话。
所以,同学们,说好普通话不止是国家的需要,也对于你们的将来有着大用处......
张校长的语言幽默风趣,所举的例子也通俗易懂,顺理成章,他的讲话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那时的他站在升旗台上妙语连珠,底下的学生被逗的哈哈大笑。他的讲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能这就是最开始我对普通话的理解,潜移默化,以致后来我的普通话证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我想他的讲话也算是对我起了启蒙的影响。
毕业后,因缘巧合,我又回到了那所学校,成了一名代课老师,他也已退居二线,成了学校里的一名后勤人员。
刚开始他并不记得我,直到后来某次聊天,说起往事,他才记得有我这么一号人物。
尽管后来我改了行,遗憾的并没有继承他们的衣钵,但是能在十多年后再一次见到他,却是一件意外之喜。
人的一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
就如初中我读过一年寄宿,高中爱上了在课堂上偷偷看琼瑶阿姨的小说,学着像个小大人,开始做不符合那个年龄段的事,偏爱记日记,偶尔伤春悲秋一下。
这都是人生旅途中一段看过的风景,堆积的内涵,它们能锻炼和教会一个人在未知的路途中更顽强的独自行走。
所以我想说,只要曾经美好,哪需事事挂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