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纪伯伦的《致孩子》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周末,孩子同学的妈妈约上我们一起去公园打卡。
宝妈聚在一起,聊得更多还是孩子。
同学妈妈说她的儿子说话特别大声,脾气也大,终于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孩子。
半天相处下来,我从一个小幼师眼光来看,宝妈对孩子的描述很客观。
我说“你稳定了,孩子也就稳定”。
我对这个妈妈也不太了解,但从孩子的表现,孩子都是纯粹的天真的,所以的表现都是自然不加修饰和隐藏的。
后来,这个妈妈说“我也是看开了,管不了那么多了”。
“全然接纳是真的很好,只要大方向大原则坚守住,细枝末节没有那么重要,看开一点...”
是的,我们怎么可能养成十全十美的孩子啊!
孩子不是我们本身,我们也无法变成孩子。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呢?
就像开头那首诗一样。
我们大人有很多角色,却认为孩子只要做好孩子就好。
其实,孩子也被迫有好多角色,比如父母的乖宝贝,爷爷奶奶的乖孙子,外公外婆的乖外孙……
我们自己拥有很多角色的时候会觉得累,还是也是一样的。
只是他们不会说累,他们只是会忍,或者爆。
所以,有时孩子很容易撒泼打滚,很容易气急败坏,是因为他们背负太多期待了,他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由。
我们都渴望做自己,孩子也是一样的。
不是说,让孩子野性生长,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让孩子身心放松健康成长。
最好的亲子教育就是做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做好父母的职责,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干涉孩子自由;
孩子做好孩子的课题,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一哭二滚三离家出走。
各就各位,各自千秋,汇成一派和谐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