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口气把《分享式教育教学实操指南——案例篇》第1部分指导篇里的20篇文章看完了。一看时间,11点多了,差点错过了日更。赶紧记录一下。
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师们记录他们初次在任景业老师的指导下用分享式教学的案例与想法。试验过后,大家都很兴奋。有一位老师还激动地说,以后是不是都不用备课了?
纵观这些指导案例,大部分老师似乎是甩手掌柜,一节课说不到几句话,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多。有一节数学课,老师把条件和问题放上去,就到后面去了。习惯老师引领着教的孩子,刚开始都不知所措,向老师投去了求助的眼神。但老师仍没有插手,后来有一个孩子自己拿出了练习本开始尝试做题,其他学生便模仿着。他们题目做完了,仍然等待老师来讲评。见老师无动于衷,便开始讨论。老师只是提醒他们一会儿要汇报,让他们彩排一下。
这样听下来,你是不是觉得教学特简单,照这种上法,好像随便一个大爷大妈便可胜任教学?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看完这些案例,我忽然想起20多年前我听过一个老师上的语文课。那不是公开课,而是日常课,因为教室离办公室不远,老师上课在办公室听得一清二楚。
那个老师上课讲的也不多,他采用的是竞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男女生分成两组。课前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自学课文,找出问题。上课的时候,女生提问题男生回答,男生提问题女生回答。老师只是做一个主持人,做一个记分员,做一个裁判。两队学生就在一问一答,在互相补充中把课文内容理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种方法跟任老师提倡的分享式教学有几分相似。
用这种方式,老师看似很轻松,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用心观察,仔细体会,越是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真的越高。
话说回来,这种课堂老师教得的确轻松。课前准备也可以跟以前不一样,不再是纠结那些细枝末节,死抠那些字眼,丰富每一章PPT,而是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心理,研究教材的重难点,研究知识网络的框架,研究知识点的联系。也就是说可以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
这种课堂学生学得也快乐。学生不用揣测老师心中的想法,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优等生不用像炒剩饭一样,听着重复的知识。他懂得知识,不用藏着掖着,害怕剧透了老师要讲的内容。而是可以通过分享,通过教别人,展示自己已学的知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通过一对一辅导,通过集体讨论,慢慢地跟上。
当这种课堂,很容易出现表面的热闹。就是学生叽叽喳喳一堂课,可能就是给知识表面挠个痒痒。如果上完以后反思的时候,感觉是这种效果,那就要警惕了。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聪明,比我们知道的还有潜力,如何让他们在单位的时间内,既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深入地思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20位老师,初次尝试分享式教学后,都特别喜欢。享受着学生带来的惊喜。这只是第1次尝试。做久了的老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会有怎样的疑惑呢?他们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的?遇到问题时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问题是否有普适性?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否可借鉴?
这一串又一串的问题。期待能在实践篇中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