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年轻人偏爱辩论的缘故,以前中学时觉得甚有哲理恨不得马上抄到笔记本里的话,现在看到也想辩论一二。今日就来谈谈丰子恺先生为人所众知的名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古有陶渊明书“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现有丰子恺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无一不是在强调内心的安宁与洒脱。然而,凡尘俗世中,又有几人能逃脱羁绊,达到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境界呢?
年少时,总爱听周杰伦一遍遍地唱着“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沉醉于“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的意境;年纪渐长,渐渐喜欢上麦浚龙的三部曲《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罗生门》。“其实你是一幅画,狠狠往这旧人心上挂”,“纵使相见已是路人茫茫,这生恐怕会念念你不放”,麦浚龙深情的嗓音配合黄伟文的词,道尽了多少念念不忘者的心境。
儒雅如胡适,也说“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多情如胡兰成,还说“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是要等着你的”。通透如徐志摩,也说“我将于人海茫茫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满腹才情的民国文士尚且乱于心,困于情,更何况我等碌碌庸常之辈呢?
在我看来,乱于心、困于情、畏将来、念过往,不过是欲望没有满足的结果。欲望,这个一度被妖魔化了的名词。很多人都不敢正视甚至承认欲望。反过来想想,所谓的理想抱负也不过是裹上了一层崇高外衣的欲望。有了欲望,便有了想法,有了辗转反侧的心乱,有了为伊憔悴的情殇,有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有了对过往的执念与挣扎。
记得去年一部口碑爆棚的校园剧《一起同过窗》里,毕十三在旧人顾一心离去后的舞台剧上的独白:“我就像是一个木偶,扯线的人已经不知去向。……可是过往也不是过往,而我要怎么忘记你呢?对你的一切视而不见,假装你从来不曾离开,也假装你明天就会回来?假装关于你的一切,我从未在意?……我猜是我们约定的时针出了差错,否则我不会一直原地苦苦等待你的下落,像永远等不到黎明黄昏的日与夜,我赤手空拳,就像个无赖……”。
是啊,过往也不是过往,正如英文里有一句“What you have done makes who you are” ,正是过去的经历塑造成了现在的自己。过去与现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电影《东邪西毒》里说,当我们不能再拥有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去忘记。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人无法脱离过去而单独存在。过去就像地上燃烧殆尽的篝火,只剩乌黑的灰烬,可若想立即把灰烬扫去,又会一不小心就烫到手。
卢梭曾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一书中写道“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与丰老先生的“四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讽刺的是,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自然不可能达到他所説的无欲无求的幸福状态。在我有限的认识里,恐怕也只有徜徉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能达到如此境界吧!
这篇小文是投稿给校刊的,但写都写了就顺便发在这儿,希望有人喜欢*此心可乱,此情可困,将来可畏,过往可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