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科学心理学&可证伪性
今天我们学习了本书的第一章——科学和心理学是什么,以及第二章——可证伪性。
关键词:
科学,心理学,实证主义,同行评审,世俗智慧,可证伪性,伪科学
要点:
心理学家认为,现在的整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有一天实现,其过程也会极其困难,而且也不是在内容的维度去整合,而是从研究方法上。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是: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科学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实证可解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世俗智慧的主要问题是:它们常常自相矛盾,你根本无法验证它的有效性和一致性;除了心理学家,普通大众根本不会去验证它的真伪。
不可证伪的理论最严重的危害就在于阻止科学的进步。
对于科学家来说,它让科学家们通过排除不正确的假设,而不是致力于研究出完美的理论。
当我们打算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代表之前建立的旧理论能够扔到一边,相反,新理论必须要能解释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同时还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否则它没有进步可言了。
人们并不能忍受未知,但这些神秘理论恰好可以“填补”这些空缺,给人以安全感。
思考与讨论: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之后,你对心理学的标签中会有“科学”吗?还增加了什么标签呢?为什么?
你认为现在流行的知识哪一些是不可证伪的?为什么?(提示:星座、手相等)
第二课 操作主义及个案研究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四章,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操作主义和个案研究。
关键词:
本质主义,操作主义,信度,效度,安慰剂效应,鲜活性问题,巴纳姆效应
要点:
你对心理学有一些“预设偏见”——心理学并不是像物理化学那样的科学。
操作主义认为,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科学概念的演进,并不是像本质主义一样针对文字的争论,而是在实践中进步。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仅仅暗示人们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使人感觉病情好转。
个案除了受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外,还会受到“鲜活性效应”的影响,它指的是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利用“最鲜活”的记忆来做决策。
巴纳姆效应,即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思考与讨论:
对于开头的思考与讨论题,你应该知道有些病人可能并不是真的生病,或者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而医生开的药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所以一段时间后“病”就好了(当然也有身体自愈的影响)。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认为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呢?他们可以帮你看清哪些伪科学?
第三课 心理学实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5-7章的内容,了解了心理学实验的要点。
关键词:
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方向性问题,随机分配,控制组,随机取样,基础研究
要点:
“选择性偏差”,即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分离变量,而科学思维基于的理念则是比较、控制和操纵。
在随机分配中,被试不能决定自己进入哪种实验条件,而是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中,以保证每个被试有同样的几率被分配到其中一个组。
“重复实验”,即在各种环境下重复一个实验,看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可以消除部分系统误差。
实验的必要性也在于人类的直觉并不是那么靠谱的。
唯一能够断定一个项目是否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真正的实验。
思考与讨论: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你对心理学实验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吗?试着在网上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心理学实验,看一下它的实验过程,再对应一下今天学习的实验原则。
第四课 聚合性证据&交互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9章的内容,主要关于聚合性证据和多重原因的问题。
关键词:
关联性原则,聚合性证据,交互作用
要点:
“关联性原则”的意思是,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并不是靠某一个重大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理论奠基的。
聚合性证据,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来源常常是那些原本缺乏共同主题的知识积累聚合而成。
公众对聚合性证据原则并不了解,认为只要它有一点不完美,整个理论就不可信。
聚合性证据原则让我们看到: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要追求“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
“交互作用”这个重要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素可能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出现与否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也就是某些因素之间会存在依赖关系,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会叠加。
思考与讨论:
在网上找一个有交互作用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试着分析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或者找一个你试图解决的现实问题,思考一下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之间有交互影响吗?
第五课 概率推理&偶然性&抵御心理学的原因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12章的内容,学习了关于概率推理和偶然性的知识,以及再次详细了解了大众抵制科学心理学的原因。
关键词:
“某某人”统计学,基础概率,样本大小,赌徒谬误,偶然性事件,错觉相关,控制错觉
要点:
“某某人”统计学例子,也就是用特例推翻概率事实。
一个具体事件的信息在大众心中,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念信息。
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相关联,这就是赌徒谬误。
大脑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无由来的关联性器官”——贪得无厌的意义制造者。
对于人们这种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错觉相关”。
控制错觉,即人们会倾向于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当多学科问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心理学家的贡献往往会被其他学科所掩盖。
抵制科学心理学最重要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利益冲突。
思考与讨论:
今天开头的思考题相信你已有了答案,当减肥论坛里的个案与科学理论相悖时,我们应该倾向于相信后者,否则就陷入了“某某人”统计学的误区。
阅读到现在,相信你对科学心理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你心目中,心理学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如果和你之前的想法有所改变,改变最大是哪一点?为什么?试着和你的家人朋友解读一下你所认为的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