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近1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多个人力资源岗位与市场运营间转变角色。有的转变是我的主动拥抱,有的则是实属无奈,但总之我都让自己坚持下来了,并做的还算不错。
最近,这个公众号一直在发文,基本保持在每天一更,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原创。而做公众号倒不是心血来潮,一来是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二来就需要逼着自己始终在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状态,三来万一把这个公众号坚持下来了,就算是多了一笔吹牛的资本!
朋友说我,是闲的没事找自虐,我管这叫逃离“舒适区”。
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我们在这个区域里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就会强烈的感到别扭、不舒服、不习惯,比如:
你习惯了周围的环境,当你开始接触更广阔世界后,内心的不安、忐忑
你对现有工作流程熟捻于胸,当不得不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需求时的焦躁、烦闷
当你熟悉的人和事,突然有一天离开时你时,所感受都得那种种无助、失落
...........
每个人,都在维护着自己的舒适区,家庭、朋友、工作、社交不都是这样么?但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习惯的惰性,不愿意改变、不愿意离开“舒适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话是: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我们的点滴进步、改善都是在脱离原有的舒适区。我的座右铭是“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别人励志故事太多,说说的我自己的经历。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传统行业做HR招聘,最基础的那种。老同事短暂的带教后,就开始独自上手,刚开始还是磕磕绊绊,慢慢的就对招聘这事熟悉了。发职位、排面试、办入职,每周去一次人才市场(那是很久远前了),工作渐有起色,领导同事和谐,理所当然的我进入了自己的舒适区。
每天按照同样的节奏,一切都那么的顺其自然。这期间,我趁着N年前的低价贷款买了套房,在找个贤惠的姑娘,大概就能看到人生的尽头了吧!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我依旧在发职位、排面试、办入职,每周去一次已经没那么火爆的人才市场,我也开始教新来的学生重复同样的事,看着他乐呵呵的拿着文件夹离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和三年后的他。
我突然意识到,天哪,我已经一尘不变的过了三年,我会不会还是一尘不变的过上三十年呢?
因此,我开始强迫自己必须要离开这个舒适区,生活的地方太熟悉,那我就换到新的城市;所处的行业和人太熟悉,我就换到新的行业;熟悉了招聘,我就开始疯狂的学习培训模块,总之,我就是想离开这个舒适区。
房子、车子、姑娘都没有对我产生丝毫牵绊,反倒是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往返不同城市间的面试、被面试官像个小白一样盯着,这些让我极度痛苦。
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并成功的逃离了舒适区,成为了一家巨大的互联网公司总部企业大学中的一员。
后来,我也没见过当年那个新来的大学生,但我想告诉他我希望他能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了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的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另外的一件事,其实就发生在最近。
我从HR管理转型到了业务中,负责现在公司里的市场运营。这次倒不是我的主动追求,而是实属无奈,这是家创业公司,始终没有合适的市场运营人员加入,我只好硬着头皮往上走。
坦白说,我连市场运营具体工作内容有些都不清楚,更别说熟练的开展工作了。那个阶段,我买了N多本这方面的书籍,把公司阅览室里能看到的相关书籍都找出来,看着垒成小山一样的书咬着牙一本本的啃;各种听讲座、看视频,加了无数个微信群听微课,微信的订阅号更是看不过来,李叫兽、运营狗、三节课、馒头学院等多达数百个,一度有些思维混乱、走火入魔。
后来,大概弄清楚了这些工作该怎么干,遇到的第一个事就是给公司的微信号增粉。
这是个零粉丝基础,零预算投入,总之一切都是零,增加的还是活跃的与我司主营业务相关的活跃粉丝,有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
好在,后来还是完成了,在一切都是为零的基础上,两天增加了上千名粉丝,这个结果我是满意的,而这样的日增粉速度也能和那些动辄百万粉丝的大号相媲美了。这中间的过程太过艰辛、血泪、抓狂,就略过了,因为实在不忍再重温一次。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有1500万个微信平台在运营,每天还会有5万个平台在新增。我不奢望自己能够从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更享受的是通过做公众号,让自己脱离舒适区。
我还是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没定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自己更强大点,强大到能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活得下来。
至于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过吧。
(都看到这了,不如转发下呗~ o(*≧▽≦)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