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青云高跷解说词

青云高跷解说词

作者: 夏群_58f6 | 来源:发表于2021-02-27 16:14 被阅读0次

    青云高跷解说词

    葛沽地处九河下梢退海之地,百姓自古以煮盐,捕鱼为生,先民研习使用踩木跷的技法来捕鱼劳作,农闲时踩木跷比技法,自娱自乐。明万历年间,文青和尚将深藏的高跷技艺传授当地百姓,为纪念文青和尚,此高跷技艺名讳以“青”字为头,世代研习,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青云高跷老会,是葛沽民间花会高跷艺术最古老的流派之一。与明代万历年将形成的以宝辇为核心的,祭奠天妃娘娘的宝辇花会,一同成为葛沽民俗文化的艺术瑰宝。

    乾隆皇帝巡海口,在行宫(现杨会庄)观看青云表演,大为赞赏,钦赐龙旗一面。并封号"青云高跷",自此,"青云高跷"的名号传承至今。青云高跷是葛沽镇最古老的民间花会之一,横跨明清两朝,至今逾600多年历史,历经 12代传承人。创始人,马家先祖,第二代唐二和尚,值得重墨书写的是马庆元老人,身为青云高跷的第五代接班人,不拘泥,不守旧,不吝施教,开枝散叶,带领后辈做木跷、学技艺,妆油彩,粉墨登场。一代一代青云人将高跷表演传承了下来,自马家园开始“开班收徒”,马庆元,马延寿,马希福,马恩瀛,马学育,直至现任会头马维利。时代的变迁,消褪了很多记忆,但是青云人谨遵古训,没有门户之见,凡是想学高跷技艺的,都细心教导,至今已有青莲高跷,青旺高跷,青英高跷,青正高跷等十几只高跷队伍,远远走来,看到打头的鲁智深唱着《鲁智深醉打山门》,“谁像我和尚鲁智深,好吃酒来爱动荤,”化妆开脸的一指英雄蜡,穿着继承文青和尚佛教衣钵的百衲衣,葛沽人就知道,这是青字辈的传承。传承,成了青云人不变的愿景。

    青云高跷其表演内容是以鲁智深为"大头衔"带领的水泊梁山好汉(古典水浒传中的人物)乔装改扮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的场面。人物乔装改扮成传说故事当中的人物,比如说哪吒、青蛇、白蛇。演绎的故事为游湖借伞、哪吒闹海、小放牛。共有12个角色,分别为大头衔、二哥、青杆、渔翁、白杆、公子、前锣、后锣、俊鼓、丑鼓、樵夫、老坐子,各扮各相。

    青云高跷,技艺特点鲜明,跷分文武。

    其文,表现为唱念做,唱腔清丽,身段优美。葛沽居退海之地,海退人进,渔盐文化逐渐让位于漕运文化。漕运通衢,运河逶迤,拱卫京畿的葛沽,不但迎来南方的粮食和丝绸,瓷器,也带来了南方各地域的文化,时光荏苒,文化积淀融合,从青云高跷的曲调里,你能聆听到昆曲的优雅,太平调的祥和,梆子腔的苍凉,京剧的恢弘,市井小调的诙谐。是中国乡土社火文化鲜活的载体。

    其武,表现为青云舞棒,棒法开合,有攻有守,闪转腾挪,是真正的武术实战套路。在全国的高跷记忆中,独树一帜,绝无雷同,堪称全国一绝。青云的武高跷,源于清康熙年间,身怀武功的唐二和尚来到葛沽,将七十二套棒法融入高跷记忆中,极大的提高了武高跷的表演技艺水平。传承的七十二套棒法是传统武术,包括上三十六手擒拿棒,下三十六式必杀棒。是葛沽人民应对清朝禁武令的大智慧,将武术动作融于高跷棒法中,做到藏武于嬉,传武后人。

    青云高跷集鼓点,唱曲,棒法,为特点,表演场景为铺垫,前场镲好比全会之魂,鼓响会行,镲鸣会舞,奏上古之乐,演绎文武。青云高跷鼓点,俗称“烂三点”节奏的特殊明快,辨识度非常强。源于鼓乐频率的双韵律特色。演奏时,乐器连击,其韵律随场景变换,时而劲爆,时而平和。声音清脆有序,可谓是紧锣密鼓,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动作严格贴合音乐节奏,群体表现整齐划一。尤其是青云高跷的锣鼓节奏爆脆激昂,声震十里。所以葛沽当地有一句歇后语“马家园的高跷———点来了”,说的就是,听见青云的锣鼓点,后面的宝辇就不远了。

    青云高跷,兼修文武,广收门徒,享誉津门。又有乾隆皇帝御赐龙旗,多年以来,青云高跷在葛沽都享有极高的地位,高跷的技艺,堪称经典,在国内极为罕见,被称为“中国传统高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旧时,海河之滨,帆楫往来,舳舻相接,肇兴渔盐,形成了葛沽地区文化交融的特殊现象,给青云高跷提供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曾几何时,青云的师傅们都步入老年,技虽精湛,仍不免叹,“廉颇老矣”。希望这古老的艺术,再次焕发青春,彰显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云高跷解说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ri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