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朋友有时候会比较暴躁,给他们听了《非暴力沟通》。
先说核心: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人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改变出发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人生也会更加幸福。
暴力沟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产生的后果就是会让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人,都非常的不幸福。
今晚因为女儿作业错得多,让她改错她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当情绪的皮球朝我踢过来,我立刻机智的放起了听书《非暴力沟通》。
听完后我和她聊天:“你要在暴走之前想一想,让你不开心的是提出你这个题做得不对要去改的人,还是自己又错了这件事?”
她想了想,是这件事。
我说:“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学新知识就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阻碍,但是我们一定需要去用语言或者暴躁的语气,能让我们以后不用面对困难和阻碍吗?”
女儿说不行。
于是我们约定一起学习更和睦沟通的方式。
卢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的意思,有点像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擦办公桌,才会觉得桌子是干净的。可是你的同事小王呢,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一个星期就擦一次,也觉得挺干净了。结果呢,你马上就给小王贴上了“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贴标签就是道德评判。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这种偏见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
除了道德评判以外,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总是和他人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也会让你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一种暴力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很容易理解。你想啊,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两个人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就像两个运动员赛跑一样,只有通过力量上的对抗,才能解决掉攀比的问题。而力量上的对抗,当然也是一种暴力行为。所以,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你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至于说回避责任这一点,则是指我们的表达方式,经常会忽略掉内心的情感根源。
就像女儿的暴躁其实是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满,但是却以对父母生气的形式发泄出来,如果遇到不讲道理的父母,先揍一顿。于是这个暴躁的情感又被压抑了。
我跟她说你看,你永远有选择不暴躁的机会,对吧?有问题多给孩子听书,现在成为我解决孩子问题的主要方式。
越来越觉得认知科学才是真正需要给孩子学习的,越早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