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商代时期天象历法研究的水平较高,对于时间的计算与划分比较精确

商代时期天象历法研究的水平较高,对于时间的计算与划分比较精确

作者: 波段堂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11:10 被阅读0次

商代时期天象历法研究的水平较高,对于时间的计算与划分比较精确

商代对天象的观察和积累的知识要比夏代仔细和丰富得多。商王朝有一批观察天象和做记录的人,也可算作是商代的“天文学家”。但他们不是专职的“天文学家”,这批人就是前面介绍过在甲骨学中称作“贞人”的史官。这是当时一批具有很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将自己所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天象、气象作了记录,也记录了其他人观察到的一切现象。目前发现的记录当然不是在“典册”中,而是借助于祭祀占卜时的龟甲与牛骨。我们从卜辞中把迷信的成分剔除,就可看出当时有关的自然界现象的变化。

日食和月食(现在写作日蚀、月蚀)是古代人非常重视观察和记录的大事。前面介绍过夏代仲康时发生日食的情况。商代除在王都有史官们观察外,在各地方观察到的日月食也要及时向商王报告。目前从甲骨文中来看,比较明确的日食记录只发现三条。一条是武丁时期,两条是武乙时期,说明商代后半期不仅能观察,而且有较详细的记录。这三条卜辞,两条无具体的时间,只有武乙时的一条是:“癸酉贞:日夕有食,唯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佚》374)。意思是:癸酉这一天卜问:黄昏时发现日食,是吉利(唯若)呢?还是不吉利(非若)。这可能是一条将发生日全食的记录,日全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史官们已观察到有日食的迹象,才卜问是否吉利。对于这条卜辞,学者们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天文学家们正在研究,相信将来会有个准确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那个时代能有如此全面的观察和记录实属不易之举,这一点值得肯定。

在武丁时期卜辞中,有关月食的较完整的记录有五条,都是发生了以后记录的。如“癸丑卜,贞:旬无祸,七日乙未壹,庚申月有食”(《库》1595)。“癸未卜,争贞:旬无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合集》11485)。前一辞的意思是:癸丑这天占卜,问这一旬(天)有无灾祸,到了第七日乙未这天,天空起了变化,第二天是庚申晚上发生了月食。后一辞是史官争,在八月癸未这天卜问,这一旬有无灾祸,第三日乙酉晚上发生了月食,但这次不是史官争亲自看到的(可能这次月食在王都看不到),而是由别人报告的(闻)。商代建立了全国性的天文历法观察与报告制度,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

在甲骨文中还有史官们观察到的星,如大星、鸟星、大火(星)等。学者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应释作殊,即晴字,是属于气象的词。卜辞中用为星,有“七日己巳夕壹,有新大星并火”(《后》下9.1)。“新大星”是一颗新的大星,“并火”是接近火星。在欧洲发现的第一颗新星,是在公元前134年由希腊依巴谷记录下来的,比商代卜辞中记录要晚1000多年。这一条信息该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商代的历法—“殷历”,是我们今天知道较完整的最早的历法。因为商代早期的卜辞中记时只有月日,晚期的卜辞中已开始有祀(年)月日。由此就知道商代的历法是以干支记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用闰月来调整季节的阴阳合历。月份分为大月、小月,年有平年和闰年。闰年早期的卜辞中称为13月,这种置闰月的方法叫做“年终置闰”。晚期的卜辞中不见有13月,根据卜句和帝乙、帝辛时期一组征伐人方的卜辞来看,这时期已将闰月放在12个月中去。如某年是闰九月,则这一年就出现两个九月,后一个九月无疑就是闰月了。这种置闰月来调整每年的时间,在我国的农历(或叫阴历)中,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使用。这条历法科技的成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光大。

商代已将每天分为七段时间,但并不是相等的七段。从卜辞中来看,是将白天分作六段,夜晚算作一段,从天黑到天亮叫做夕。天明时叫明或旦,明且以后叫大采、大食或朝,大采、大食只见于早期卜辞。大采、大食或朝以后就到中午,叫做中日。中日以后叫昃,此时日已偏西。昃以后叫小食或郭兮。小食或郭兮以后叫小采或昏、暮,此时已是日落黄昏见月时。古书中说:“大采朝日”、“少采夕月”(《国语·鲁语》),与卜辞相同。后世按12地支将一天的时间分为12段。商代白天的六段时间则相当于辰、已、午、未、申、酉六个时辰。商代人对于时间的划分开了一个好头,为以后的人们更加科学区分和利用时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商代每月分为三旬,一旬是十天。卜辞中有大量卜句的记载。大月是30天,小月只有29天,所以有的句是跨两月。每月的第一旬的第一天不全是从甲子日开始。前面介绍过用十个天干和12地支相配记日,可能自夏代就产生。商代是连续不断地使用。每一条完全或较完整的卜辞,都有记日的干支。史官们为了查阅方便,还特意将60个干支完整地刻在牛骨上。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历书”了。月旬配合天干地支就能较好地掌握时间的大小周期,展现了古代先人们的大智慧。

从甲骨文中来看,商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而卜辞中的“今春”、“今秋”也就是今年的意思,这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就是春种,秋收,用春秋来表示一年,这种方法直到西周以后的诸侯国还在使用,他们按年代来编写自己国家的历史,就叫“春秋”。商代一年的年叫做祀,这与商王在一年中不断的举行祭祀有关。在一年的时间里,商王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举行各种不同的祭祀。祭完一遍一年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所以用祀来代表年。这与古书中说的“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是一致的。晚期卜辞中开始有纪年,用的是“唯王二祀”、“唯王八祀”等,也就是“商王二年”、“商王八年”之意。商代纪年方式只是字面上的区别,实际上和古代纪念方式和寓意是完全一致的。

在商代历法中是否有“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卜辞中还没有发现。有的学者认为,商代虽然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但是从商人观察天象、历法的周密来看,应该知道分至,否则间月无法安排,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甲骨文中反映的天象和历法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代的历法,即使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古历法。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最智慧的民族,五千年来一直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代时期天象历法研究的水平较高,对于时间的计算与划分比较精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sm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