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洛龙区第五实验学校 王小亭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忙碌而充实,平静而坚定。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一、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叶圣陶先生再三指出:文章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历练方法”的凭借,凭这个例子去探讨读文作文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二、钻进去,跳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让语文课回归本真?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不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读懂文本之“根”。
其实,统编语文教材明确给我们列出了单元提示、阅读提示,甚至从旁批、课后题中我们都可以领悟编者意图。只要我们努力研读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备课时候“瞻前顾后”,统筹考虑课文在整本书的定位,单元定位等等,我们一定就能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有新的突破。
我的每一本语文书的每一页,几乎都没有空白的地方,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在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做了各种各样的批注。力求对知识详细地探询,刨根问底,真正弄懂。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马说》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在学生找到“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的粮食)这个答案后,我并没有就此打住。我立即追问:一石粮食到底有多少呢?
学生查阅课下注释后只知道: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我提醒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借助工具书,学生有了新的发现:1斗等于10升,1石等于100升。
学生融合已有的学科知识,终于弄明白:1石就是100公斤,200斤。
这时,我向学生补充说明:一匹成年马一天吃10-12斤干草,5斤左右精料。
通过知识的补充和数据的比对,学生对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就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三、敲好第一锤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课,应从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于漪老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巧妙有效地导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应当掌握的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马说》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画——《伯乐相马》,并声情并茂地向他们讲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是春秋时期秦国人,名叫孙阳,他擅长相马。不仅如此,伯乐还非常爱惜好马。相传,有一天,伯乐坐车途经太行山一带,看到有一匹千里马正拉着一辆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这匹马膝盖跪曲,尾巴下垂,浑身汗水淋漓,皮肤也受了伤,可是无论它怎样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盐车还是拉不上去。伯乐看到这种情景,就从自己的车上跳下来,走上前去挽住千里马,对着它痛哭起来,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千里马这时低下头来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响彻云霄。千里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伯乐的感激之情。很显然,伯乐对这匹千里马有知遇之恩。
故事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老师乘兴提出:
千里马不遇伯乐,它又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呢?
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详尽学习内容的心情。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四、“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才会完全理解。”
老师们切记在授课时要注重学法指导,适时点拨,相机引导,从而让听课人看到你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学有所得。
我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苏轼的词《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就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词,又称“诗余”,意思是说词是由诗发展而来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四步”阅读法进行学习。
诗歌“四步”阅读法是: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一)读 不但要读诗,还要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二)品 就是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揣摩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诵(四)背
这两个步骤是结合在一起的。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要分出轻重缓急,要有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要边诵边背。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运用诗歌“四步”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苏轼的另一首词《念奴娇 . 赤壁怀古》。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五、在学习与反思中成长
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与探讨,能从反思中得到启示。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反思的榜样。
且行且思且成长 且行且思且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