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劳动究竟有多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但是现在社会上,孩子普遍反映在家很少做家务,因为爸爸妈妈会认为自己是“帮倒忙”,所以没有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很多孩子眼中没有“劳动”2字,只有充满趣味的各种游戏!智慧的父母不妨创造机会,借势引导,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这里小喵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从小就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都很差,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妈妈,想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不到3岁的时候,妈妈也纠结,孩子这么小,能做什么呢?于是这位妈妈想了这些办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与帮助吧~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多给予鼓励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岁半以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这个时候,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来”。
其实,孩子2~5岁期间,会很享受自己做事情的成就。于是妈妈就给予孩子很多的鼓励“哇塞,好棒,宝宝都能自己穿袜子了,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了!”
孩子得到赞扬后,很快就学会了从独立穿袜子到穿衣服。
到上幼儿园时,孩子已经能从容地自己穿衣服、吃饭和上厕所了。
多示弱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家长再让孩子做家务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命令的口吻,但是这个妈妈在请孩子和自己做家务时,从不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而是说:“宝宝,你可以过来帮帮妈妈吗?”或“宝宝,妈妈需要你的帮助。”
然后,妈妈会分给孩子一些适合她做的家务活,如帮妈妈把菜从袋子里拿出来放进洗菜盆子里,和妈妈一起剥豆子……
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妈妈都可以从她已经做了的细节给予实际的鼓励。
不过有时,孩子会干到一半就会跑去玩玩具,妈妈会再次“请求帮助”,尽量让孩子和她一起做完一件事再去玩。
学会分配劳动
在孩子4岁时,妈妈开始为家庭成员分配劳动:
妈妈做饭,爸爸洗碗,孩子擦桌子,这个习惯一直很好地保持了1年。
孩子5岁时,妈妈告诉她:“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要参与到日常家务活的劳动中来,你长大了,平时做得特别好,可以帮妈妈做更多的活儿了。”
如此一来,孩子对自己帮妈妈做家务活的责任心就更强了。
体会劳动的快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妈妈从来不跟孩子抱怨做家务是累人的事。
当孩子和她一起干活时,妈妈会选择孩子喜欢的音乐播放,两人边听音乐边聊天,不知不觉地就将要做的活儿做完了。
如果孩子帮妈妈收拾好房间,妈妈会拉着孩子在门口看着整洁的屋子说:“因为宝宝的帮忙,我们的屋子看上去才这么整齐、干净。”
等爸爸回家后,妈妈会请爸爸看看和宝宝一起收拾好的屋子,让宝宝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小喵老师说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位妈妈的经验,带着宝宝劳动起来吧,感受劳动的快乐~
来源:综合网络,仅作分享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