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此章,列出个体心理成分中,治疗师必须尊为“固有因素”的个体心理成分为:
气质、先天条件、物理创伤、疾病或成瘾所带来的不可逆后果、不可改变的身体条件、不可改变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经历。
要以哀伤和适应替代自我憎恨和异想天开。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接受患者的某些部分不可改变,也是有意义的,打开了一扇通向建立更良好、更真实关系的大门。
先天气质无法改变,它的部分行为可望纠正。
我想到自己,先天气质就是比较乐观,亢奋。说话快,嗓门大。
通过刻意练习,降低说话语调,放慢语速,慢慢也习惯成自然。但与朋友聊天,一激动一兴奋,也会马上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个人经历中,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已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也不愿意承认人能及时对他们以往不应有的痛苦给予补偿,会形成一种拧巴的状态。
一个在童年时受到心理虐待的人,也不可能彻底消除情感上的伤疤,然而她们现在做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治疗并非是为了消除以往悲伤和得到补偿,而是为了解决他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改变生活的权利在自己手里,而与童年期的施虐者是否承认他们的罪行无关。
伤害已经产生,造成的痛苦的情绪还在,患者只有向前看。
尤其对于较年轻的患者,即使他们的父母已经改变,但父母在他们年少时所作所为仍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换句话说,他们面对的是更重要的,内化了的父母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时间是一剂良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父母内化的形象才会松动,比如我对母亲的形象,尽管她已经去世很多年,年轻时候我一边记得她的好,一边不能释怀她那个爆脾气,她对我的谩骂,抽打。如今那些负面的形象逐渐消融淡化了。
在作者的临床经验中:表明以悲伤和遗憾替代改变过去及其后果的天真意愿具有重要性。
比如曾经不了解孩子而没能更好地对待那个阶段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