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这两天抽空读了下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第三章,感觉写的挺不错的,之前对时间的认识是零零散散的,感觉读了这一章后,觉得对时间的认识是可以结构化的,时间管理的实践也确实一门工程,作为一个从事软件工程的人来说,感到无比亲切。
引用其中写的自认为最好的一段话: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关于时间记录
之前也有一段时间(大概 3 个月)几乎每天会记录小时级别的工作记录,但是并没有记录假期的时间记录,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也并没有去对这个记录做验收做分析,导致这个持续了很久的时间记录失去了该有的意义,这块后面还是要坚持起来,并且每个月末做一次验收分析。
关于计划、准备、验收
另外,关于计划准备,由于目前的管理岗位,其实计划还是做得挺多,目前也在一直坚持并且让它们和SMART
靠拢,所以操练会持续,细节的合理性也在慢慢感受和积累。
另外,在对付拖延上确实做得不够好,很多工作都没有立即行动,很多时候都是等 5 分钟、等我把这个弄完后类似的说辞,这个还是缺乏计划性,还是没有下意识的去做时间管理,只是把时间管理当做工作上该考虑的事,其实时间管理应该无时无刻都要存在,它会透过你的手指缝决然离去,以后每天都需要计划性,即使是粗略计划也要计划,这应该是一个下意识的事情,而不是存在于特定环境,另外在做完一些值得奖励的事情后也需要奖励自己,这都应该存在于自己的计划中,也应该为自己建立一个奖励体系,不然个人觉得也比较难以坚持。
关于对抗恐惧
另外关于对抗恐惧,有一段话写的挺棒: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所以,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人怀有前文提到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微妙心态。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这甚至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 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 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 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 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首先是对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盲目的热情是没用的,持续做好一个事情是一场马拉松,需要对这个事情有一个系统结构化的认识,当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后,也要避免自己恐惧的这种心态,不要怕自己做不好,在实践领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迈出第一步,然后失败调整、失败调整,认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后,心理也要坚韧,对于建设性的意见保持清醒的关注,对于恶意的攻击保持微微一笑,当你做的事情出现了成功的苗头时,周围的人会自动凑拢。
关于反馈
在这章中,没提到反馈机制我觉得挺缺失,时间管理是一门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精进的过程,是工程是过程就会有怀疑有倦怠的时候,如果这个过程中反馈不够及时刺激,结果不够吸引实用,那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挺苦哈哈的事,还是得为这个事情赋予一些乐趣才可能坚持下去。
有定力的人可以尝试一个人面对这个过程中的枯燥,享受和自己的对话;没定力的人可以找一个亲密关系的人达成共识,相互监督,设计一个相互激励的机制来约束引导强化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