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研读文本,读写共生

研读文本,读写共生

作者: 柏莲华 | 来源:发表于2022-08-13 22:45 被阅读0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每徜徉于字里行间,总想引领我的学生于文丛中漫览风景,循书径觅得书香,然后试弄点墨,绘天光云影,写感性文章。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在“以读为本,读写共生”方面做着尝试。

    想要真正实现“以读为本,读写共生”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回归课本,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研读,寻找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从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在读懂研透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可选择的写作任务切入点是很多的。

    作者作品入手,知人论世,赞誉评价。即在详细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后,可根据学生个人的理解认知,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或抒情、或描写、或评论,重塑作者形象。如“我眼中的苏轼”“乱世美神李清照”“郁达夫的忧郁人生”等。

    从文章内容入手知文达意,情境再现。

    我们可以品字词,如品读《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中的“独”字时,我们看到的是独立天地巍然屹立的伟人形象,这“独”有别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李白的“月下独酌”、晏殊的“独上高楼”。

    我们可以析文句,如在赏析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时,同学们鉴赏角度各异:有的学生读出了“这憔悴的黄花就是走过人生万般苦难的词人自己,这凄冷的景象衬托了词人南渡后晚景的凄凉惨淡”;有的学生说“‘堆积’一词,让人顿觉心情沉重,这积聚在一起的已不是落花,而是词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凄凄惨惨戚戚’”;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词人“再也无人陪伴赏花摘花,苦闷忧郁之情‘何人堪’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等等。

    我们还可以悟情感,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学生从天色、日光、牵牛花、秋草、落蕊、残蝉、秋雨”等意象中悟到了“心凉更觉秋佳”“落魄人在京华”“闲人叹秋互答”“落寞何堪残花”等情感,从而深刻感受到了性格忧郁、历经人生磨难的郁达夫的“秋士”情怀。

    从写作技巧入手,熟谙技法,巧法入文。例如在赏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我带着学生一起品读骈俪文辞之美,藉此让学生试着用对偶句这一骈体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同学们兴致高,趣味浓,笔下时现精彩。如:“江渚之上半卷落霞映长天秋水之丽,危阁之中一介书生抒投笔请缨之志”“洪都盛宴千古佳话传古今,意气书生风流名篇破苍穹”“滕王阁楼楼楼文人人人皆欢,洪都府宴宴宴宾客客客尽兴”等等。

    从联想想象入手,由此及彼,拓展延伸。如品读《雨巷》,望向雨巷尽头,除了看到那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看到“在水一方”的伊人,看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看到“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香草美人等等。

    ……

    “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若用心研读文本,何愁文浅。

    教读《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与学生沐浴“沂水春风”,歌咏礼乐仁和;教读李太白《将进酒》,我与学生品尝瓢酒况味,抒写人生随感;教读辛弃疾《水龙吟》,我与学生登临赏心亭,改谱一曲秋思寄愁怨;教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我与学生有感方丈书斋之风月,有感容膝陋室之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读文本,读写共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cc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