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考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共生读写教学示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共生读写教学示例

作者: 柏莲华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21:59 被阅读0次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共生读写教学示例

    一、 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章阅读高考命题呈现如下规律:

    1、材料多选取10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选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洋溢着时代气息。内容涉及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时代精神、前沿科技、社会形态、环境生态等等。

    2.命题方式延续了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在题干设置上,三套卷的命题要求基本相同又略有区别。

    3.考题设计依然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等。

    二、具体阅读写作路径设计

    1、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2、聚焦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来关注文化、崇尚科学、敬畏自然等等。

    3、概括评价作者观点,抒发启迪感悟。

    4、学以致用,在阅读真题模题时,可以灵活地结合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设置写作训练。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共生写作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如西汉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 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

    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越古今。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启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现不安状态,所谓“安史之乱”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盛唐的诗人,无论哪一个,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可见,“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在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看来,“出塞曲”可称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但究竟什么叫作“出塞曲”呢?胡云翼在他的《唐代的战争文学》里写道:“班马萧萧,大旗飘飘,军笳悠扬,军行离开长安——唐时的首都很远了;渡过黄河以北了,渐渐渡过陇头水,越过陇西,出玉门关了;或由河北直上,过了黑水头,过了无定河,渐近燕支山了,渐近受降城了。”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唐,非但在意识上已较初唐更进一步,而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再加上诗歌的普及化,上至武将,下至鄙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无疑,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自中唐以后,唐朝开始向衰亡之路走去,藩镇跋扈,宦官窃柄,内乱外患,相逼而至。在这样的国运危险万分之际,晚唐的诗人是应该怎样本着杜少陵的非战文学,积极地反对内战!应该怎样继着初唐,盛唐的诗人的出塞从军的壮志,歌咏慷慨的民族诗歌!然而事实是使我们失望的。晚唐的诗坛实际上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他们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我们读了晚唐诗人的诗歌,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的讲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们觉得十分满意,而音律的婉转抑扬,真可谓“弦弦掩抑声声思”了!然而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管一己享乐,忘却大众痛苦,那就失掉诗人的人格了。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

    (有删节)

    读写共生设计示例:

    1、盛唐诗歌韵铿锵,四海之志声豪壮。不可否认,是大唐“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强盛时代,陶冶出了“有力的民族诗歌”,从而养成了“慷慨的民族诗人”。你能举出几首体现这种时代强音的诗歌吗?请就其中的一首诗歌的形象特点、思想情感等进行赏析,体会诗中所体现出的浓浓的家国情怀。

    2、这篇论述文语言精练,尤其许多四字短语也如唐诗般铿锵有力,把你认为好的短语摘录出来,整理到积累本上。并且任选其中的两个或几个短语写一对偶句或四句、八句等形式的整句,表现唐诗的特质及唐诗中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等。

    3、本文在行文上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短的文字进行点评。

    学生微写作作业展示:

    训练题:这篇论述文语言精练,尤其许多四字短语更是铿锵有力,把你认为好的短语摘录出来,整理到积累本上。并且任选其中的两个或几个短语写一对偶句或四句、八句等形式的整句,表现唐诗的特质及唐诗中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

    刘雪莹:

    大唐盛世慑万邦,文人墨客皆激昂。

    军行边塞笳悠扬,诗韵铿锵震四方。

    毕吉硕:

    同仇敌忾志四海,投笔从戎尽英雄。

    威加四夷超古今,万邦慑服皆朝拜。

    刘茜冉:

    诗赋盛声韵铿锵,四海志并吞八荒。

    气激昂同仇敌忾,建功业盛世大唐。

    刘桓宇:

    长安最是多楼阁,不见沙场少车辙。

    黄金台上杳人迹,无人再起大风歌。(晚唐气象)

    魏申研:

    摆脱六朝靡靡风,抒写壮志皆从戎。

    一首出塞歌行中,千军万马共此声。

    孟祥鑫:

    拔剑起舞,同仇敌忾,一洗六朝靡靡。

    内乱外患,不胜今夕,一觉扬州遥遥。

    周禹彤:

    投笔从戎赴悲壮,立功塞外歌铿锵。

    廖孔瑞:

    盛唐诗人怀宏志,立功塞外名九洲。

    晚唐诗人独享乐,流离失所无处归。

    魏佳敏:

    投笔从戎吞四海,战伐功业守旧丘。

    盛唐诗人出塞外,歌咏慷慨民族情。

    马畅:

    初唐立功塞外显赫,盛唐同仇敌忾慷慨。

    中唐内忧外患哀叹,晚唐暮气沉沉颓废。

    唐崇博:

    心怀四海之志保家卫国,人皆投笔从戎立功海外。同仇敌忾彰显英雄本色,威加四夷尽展大唐雄姿。

    王宏岩: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诗人从军出塞。

    投笔从戎,同仇敌忾,皆欲立功海外。

    威加四夷,万邦慑服,成就壮美诗篇。

    赵震禹:

    长旗飘飘今犹在,并吞四海功塞外。

    文武盛世何人争,长安锣鼓凯歌还。

    李文硕:

    初唐立志吞四海,班马萧萧征塞外。

    晚唐享乐暮气哀,一唐三折有名篇。

    韩玉玺:

    投笔从戎吞四海,立功塞外气慷慨。

    盛唐名作今犹在,句句尽现爱国怀。

    陈耀楠:

    盛唐诗歌云四海,投笔从戎赴边塞。

    同仇敌忾国魂显,拔剑起舞乾坤转。

    威加四夷摄万国,立功海外名声赫。

    歌咏慷慨壮士气,将士出塞击劲敌。

    晚唐文气意婉转,纸醉金迷吟抑扬。

    宦官窃柄朝政散,内乱外患谁人当。

    杯酒沉醉戏舞娘,书生青楼薄幸名。

    一己享乐损节操,万民哀痛盛世亡。

    学生微写作作业展示:

        本文在行文上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短的文字进行点评。

    孟祥鑫:

        全文论述的中心是“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作者在主体论述部分(3——5段),是按着时间的顺序来行文的,属于“层进式”结构。从萌起的初唐写起,接着写到鼎盛的盛唐,再到逐渐没落的中唐直至晚唐。不同时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初唐的朝气,而意气风发;因盛唐的繁华,而心怀壮志;因晚唐的衰颓,而堕落颓废。这些都让文章更具有层次感。而且,又因为诗风的变化是有因有果的,又让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陈耀楠:

          文中共分为五段,一二段通过具体论述与对比论证,阐释了唐代诗歌具有民族精神与唐代诗人的自信力。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把“盛唐诗人”与“现在唯我派诗人”作比较,从而引出为什么唐代诗歌都含有民族意味?并作出解答引出中心论点“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摄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

          三四五自然段层层递进,逐步论述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歌中所蕴含的民魂的兴起、成熟以及没落的过程。特别是在文章最后对失去民族精神的晚唐诗歌的诗人的颓废表示惋惜,其实也是暗示现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要有民族精神的体现。“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这一反复哀叹引发深思。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结构明确,思路清晰。

    刘雪莹:

          全文结构形式为总分式,开头一段说明唐代诗歌占有的特殊地位,并且讲述了为什么会占有特殊的地位,并阐释了唐诗的特质。第二段提出了论证的观点,并且引出下文。后三段运用了层递关系的论证过程,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直至晚唐,按照时间顺序来行文。语言紧凑,层层扣住主题。

    刘茜冉:

          文章分为两部分:1、2段为一部分,3、4、5为另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段说了唐代诗坛具有的特质,第二段具体论述了唐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第二部分:  3、4、5段以时间顺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论述唐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萌芽到兴盛再到没落的过程。采用了层进式的写法,开头引出唐诗的起源,然后分别讲述了唐诗的全盛时期以及衰亡。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全文语言精炼,多次采用四字成语以及诗句,充分表达了唐诗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共生读写教学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xo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