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好了饭菜,叫吃饭才发现孩子又睡了,又开始一轮晨昏颠倒的调整。这一轮轮的,还挺有规律,呵。算了,我们自己吃。
吃完,他睡了就没弹琴了,去外面逛。妻做她的蛋糕,妻在蛋糕上很有天赋,做的很好吃,她忍不住的想做。
去外面逛一圈、喝了杯咖啡、玩了两把VR,做自己喜欢玩的,挺好。现在我俩已经完全不受娃的状态影响了。
十点多,娃醒了,自己热了饭菜吃,刚开始和我说刚睡醒吃不了多少,结果吃了不少,我自己都觉得今天做的饭菜挺香的。
我埋怨他现在睡觉又错乱了,想弹弹琴都不行。娃说,你弹嘛,我都睡了,又不会影响。我说好,下次我想弹就弹了,不要抱怨我影响你睡觉啊。
我接着说,另外,那天看到你的垃圾袋里面好多糖纸,小心你的牙齿。
娃:我现在每6个小时刷一次牙。
我懵了:为啥?
娃:以前不想刷牙,现在不刷牙觉得嘴巴有味道。
我:好吧。
现在我有个感受,现在的我做真实的自己,对孩子不满也是可以说的。
应该是这么回事:矫枉过正之后回正,关系搞好之后不再讨好。前提是矫正过,关系好了,孩子不会对自己说的话抱有敌意。我可以表达我的意见,孩子接受不接受都做到接纳,孩子的决定都尊重,但是保留自己的意见。
我现在和娃关系好了,就不需要再刻意去讨好他。需要他帮忙就直接说了,他觉得是那么回事就会帮忙。比如今早我洗衣服,让他帮忙晾晒。他说你不是在吗?我说洗好我们就上班了。他就没有再吭声了,肯定会帮我晾了。这是真实的需要帮忙。
或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前段时间的放手就是让他明白我们爱他,就是矫枉过正。现在这个阶段慢慢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了,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了。不过,前提是我们真的变了,不是以前那种还是想着让他按我们的意思做。真的只是提建议和需求,他做不做都接纳。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写的真好,让我又升华了一点点。真的放手之后,当我们开始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放手的时候,思想就达到更高阶段了。
另外,叛逆是一个必经阶段,父母不需要焦虑孩子的叛逆。孩子叛逆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存在,这是正常的。
主要是文章里面这段文字值得让我思考:
有的父母会说,我没有任何可对抗的,从一开始我对孩子就没什么期待。这种豁达看起来回避了痛苦,但也制造了新的问题——孩子找不到对抗的着力点,他该怎么证明自己可以不属于父母呢?父母说:我们对你本来就没有要求,你想干嘛都好,开心就好。我的经验是,孩子被如此宽宏大量地允许了,他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就只有「不开心」。除此之外一切选择都在父母意志的笼罩下:他们说我怎么样都好,我就只有「怎么样都不好」,才能证明我是我。
我前段时间的矫枉过正可能就有点这个意思,我对他没有任何期待,他无法和我对抗了,就去对抗学校了。我想着他只要开心就行,无论做什么,他就要让自己不开心。
所以,现在我做真实的自己,为人父母,对子女不可能不管不顾,我希望他开心,但是我也希望他成人,希望他的未来是美好的。我对他抱有希望没有什么错,他去叛逆也没有错。等他叛逆完了,会发现我对他的希望是对的。这些都是不用焦虑的。
那么,结合我之前考虑的矫枉过正之后的回正。我完全可以正常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尊重他的想法和判断就行。现在我的做法似乎暗合了这个道理。
妻每天早上都听朱老师的连线,今早我看到娃去她手机看了一眼。我们做自己的,总是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这种影响是他自己选择的靠近。
这几天猫对我们越来越亲近了,甚至三番四次跑娃的房间里去。我们现在去逗它玩,它也知道只是逗它了,当我路过它旁边,它还会拿爪子去勾我两下,逗我玩。这也是我们没有伤害它,一直照顾它,它才对我们越来越信任了。
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感觉很好,理论联系实际,会让我更稳。202210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