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05.04)听了B站的宣传片《后浪》,想起多年前自己写过的旧文,翻出来看看,似乎还是没有过时,重新贴给“后浪”们。大家共勉!
在平常的生活中,一不小心就能听到某些老前辈在感叹,唉,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自己又仿佛受到了启发,点头称是,嗯,确实一代不如一代。事实真的如此吗?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也许只是一种假象,其实只不过是“一代不欣赏一代”罢了。
我记得有一次与一位本校同事聊天,不知如何就讲到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之上,他就感叹说:唉,我们很多同事都有感觉,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一代难带过一代,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么了,怎么这么差!我忙不迭地点头:是啊是啊,哎呦,我带的学生真是差得不得了......然后大家对过眼神得到共识,之后就都很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事后我就想,现在的毕业论文差,比90年代、80年代的毕业论文如何呢?绝对不差!现在的学生有那么好的计算机、网络,获取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比那个年代的学生要差呢?现在的老师能力那么强,带出的学生怎么会更差?
暂且不说这些虚的比较,拿硬数据出来说吧。我记得我本科时候,毕业论文是不要求电子版的,大多数是手写。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手写的,绝对很烂。这丝毫不奇怪,大多数人其实没有电脑。我记得那时的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是用Foxpro写个管理信息系统(所谓的MIS)。可以这么说,现在用Dot.Net做的MIS虽被大部分老师鄙视,比那时候的可是先进上百倍。我还可以列举一大堆数字来例证现在的学生不比以前的差。
1、现在英语的4\6级通过率比以前高许多;
2、现在的学生获得的比赛奖项比以前要高许多:现在有省级、国家级、国际级,而以前能有省级就非常了不起;
3、现在同学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比以前要高许多:以前能有个核心期刊了不起了,而现在什么SCI的都比较普通;
4、 现在的师资力量之雄厚、教学资源的丰富是前所未有的;
讲了这么多,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会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呢?正如我上面说到的,感觉也许是对的,但是真相也许只是“一代不欣赏一代”。我并不掩饰自己也说过类似“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话,在分析了方方面面之后,我认为自己这样的感受很可能就源自于我不欣赏现在某些大学生的言行、行为与观点。用俗语来说,无外乎就是“三观不合”而已。但是,就只是“不欣赏 ”而已,实在得不出“不如”这样的结论。而且“不欣赏”往往又源自于个人的感受还停留在个人经历的老年代,似有刻舟求剑之嫌。
比如说,我认为目前的大学生与我们70后相比有很大的心理劣势,他们往往容易自卑,然后在稍有进步的时候又容易自傲。考虑到,在90年代,SCNU计算机专业一年招生只有50人的规模,研究生一年只有2、3个人的招生规模,那时候的大学生真的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他们的心理优势岂是现在学生可比的呢?注意,真不是实力强劲!那个时候计算机本科毕业的学生就可以进高校做老师,而现在计算机本科毕业的师范生能做中学老师的都不多。社会发展、高校的变革都在迫使人们在改变心态、调整心态,还拿过去的心理优势来衡量现在的学生,显然是不客观的标准。
又比如,最近学校闹了一些事情,学生们为争取可以在宿舍装空调搞了一些活动。很多老师会批评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插播一句自我批评,这种批评我似乎也常说)。这些批评也许并不错到那里去,但是如果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也许就是苛求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同学生活在比较舒适的家庭中,突然要适应一种酷热的环境确实很困难。问题还在于,这种恶劣环境是不是不能改变?管理者为改变这种恶劣的环境做了多少努力?批评学生是容易的,转过身去每一位家长都在给自己孩子开空调。从另一个乐观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学生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使用了非常漂亮的手段与方法:严密的组织、合理的诉求、理性的行为,这就令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感觉到自愧不如。
“一代不欣赏一代”也许就是长期以来“一代不如一代”的真实本质。我很记得胡适在提倡白话文运动之后很多饱学之士为中华文化之传承将丧之殆尽而痛哭流涕,上书直言甚至指着胡适的鼻子骂。中华文化之传承丧之殆尽了吗?中华文明走入坟墓了吗?没有,历史从来都没有倒退过任何一步,从来没有!只要这个社会还在进步,只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过一代,勿容置疑。我有这样的信心,年轻人应该更有这样的信心。
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恐怕依然会不绝于耳,为何?因为大部分的人缺乏足够的内省,很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心态做出响应,并尽快更新自己的认识,在对事物进行判断不自觉地使用了“刻舟求剑”之法。直至今日,《后浪》激情澎湃的宣讲其实也就不过是70后的宣传水平而已,呵呵,看来我对70后也都不怎么欣赏!
--
20140624发于QZone
20200504晨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