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陈年累积的文件资料越来越多,杂乱无章,每每见着心烦。于是,下定决心抽个晚上,一个个分区、目录、文件夹点开,该删的删该重新归类的重新归类,一阵倒腾。
硬盘空间倒还宽裕,但冗余重复和年代久远的拷贝着实不少,甚至还有大学时从同学那一骨脑儿拷过来各种电子图书。虽然从没看过,但几经捯转,竟然都没损坏文件。我一时忘了自己开电脑的目的,饶有兴致地一个个点开,妄想着重新探究一下二十岁时自己的“心路历程”。
于是,在一堆诸如《处世经典》、《生活小百科》等全然鸡肋的电子书当中发现了一颗掩于旧尘的粗砺金子——陆幼青先生的《生命的留言》。
篇幅不长的散文集,但我却看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章之后,不忍再读。我读书大多时候是读不完的,其中一大部分,若是小说的话会因为不够吸引人、人物不丰满、情节无悬念、看不到三分之一就猜出梗概和结局再跳读若干页验证猜测无误后,扔掉了;若是散文、杂文集之类,则是在读过个中精彩篇目,觉得其他文章单调乏味,或者观念不合,甚或个人认为浅陋虚浮、恶趣庸俗等等,兴尽而弃。而小部分的书不能读完,则是因为煎熬,欲罢不能,想读又没有足够的心力继续。上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跌跌撞撞时拾时放,花了数月才看完,工作后重读,以为会好些,不想那种煎熬的感觉更甚。现在,偶尔间在电脑上读到这本《生命的留言》时,好几次把窗口最小化,看桌面良久,又忍不住点开,直到点过近三分之一的内容,终于不忍,关了窗口。
诚然,书中具体的观点和见解,未必引我认同,譬如《择偶》一文中的几条家训,同是身为人父,我反倒会给其中的一半以上打叉。毕竟陆先生是生于六十年代的大都市房地产商人,而我是生于八十年代的山乡穷小子,在分析理解事物上必然存在很大不同,甚至迥异的。还可能,是隔代的原因吧,在我看来,总觉得陆先生他们那一代人,在我这一代人看来已是父辈的那一代人,他的思想总是自觉不自觉显得强势,笔端流露出来不免带有说教,尤其是他写给他女儿的一些章节,看的出一个父亲的殷切,但又同时隐隐有说一不二的强迫,譬如,用了“家训”二字。可能因为了陆先生毕竟还只是个普通人,而非大师级的思想者,所以,不能强求文中所述必须要有多少不可企及的思想高度。
但陆先生是让人感动并且心灵震撼的。震撼人心的不是他书中所写、他的思想他的文字,震撼人心的,是在文章之外,他那种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平静。试问几人谁能气定神闲的给自己生命的倒计时读秒,并且将自己所思所想娓娓道来?正是陆先生在字里行间透出的这份面对死亡的从容与优雅,让人敬服。
《生命的留言》一书出版后曾有人说:“这本书应该摆在每个癌症患者的床头。”我想,摆在床头以作勉励甚好,但不一定非要读完。若一个人有一天真要开始为自己的生命倒计时了,可以以陆先生为鉴,以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读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