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康多(Macondo)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
《百年孤独》发表于1967年,作者也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样,马奎斯永远为弱小贫穷者请命,而反抗内部的压迫与外来的剥削。”
智利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一、故事大纲
这本书主要是在叙述一个村庄的兴衰史,小说中以邦迪亚家族作为故事核心,并分述六代家族不同的故事,作者用每个家族成员因为自己的怪异的个性来配合村庄的兴衰史,这些的人物都各自代表不同的孤寂,权力的孤寂、智慧的孤寂、善良的孤寂、战争的孤寂、爱的孤寂等等。
综观马康多小镇以及作为核心的邦迪亚家族,百年六代的家族史,所象征的就是整个拉丁美洲近代历史的孤寂。
故事的开头由第一代老邦迪亚,与自己的表亲结婚但又因为忍受不了邻居的嘲笑,将邻居杀死后决定搬离原本居住的村庄,听从吉普赛的人的建议前往他处,并在一处地方建立名为马康多的村庄,在此展开了这一家族六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
后面陆陆续续提到了不同年代发生的故事,当中经历了许多战争,工业发展以及大屠杀等等,马康多这个村庄也日趋随著邦迪亚家族衰落而逐渐衰败。
第一代的老邦迪亚在晚年被绑在树上过日子,乌苏拉是邦迪亚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家人,她又充满正义感,她的孙子阿克迪亚在马康多以暴力统治人民时,挺身而出为人民打抱不平。
最后一个子孙,倭良诺的儿子在刚出生时被蚂蚁吃掉,倭良诺在看完吉卜赛人(梅贾德斯)的预言遗稿后,随著马康多一起消失了。
书中有特色的是,作者为家族内每位成员取相似的名字,用意是在于反复强调这整个家族的整体性,传达不仅仅只有血脉传承百年,孤独也会蔓延百年。
主角们无不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对抗孤独,有参加革命的、反复做手工炼金术又或是沉迷于情欲的等等,整篇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让读者在最后也能共同为这个家族感叹。
在故事最后这个梦中之镜的马康多小镇,最终也如镜花水月的幻影般消逝。
二、写作手法
魔幻写实主义其实是缘起于欧洲的“后表现主义”属于一种绘画风格。而在文学上,欧美的主流文化对于南美洲的文学提出了这个“魔幻写实主义”的概念。
放在《百年孤寂》这本书中的话,简单的来说就是用在现实生活上添加荒诞离奇魔幻的行为。
譬如说,虽然是在记录邦迪亚家族的故事,却内含很多离奇的内容。乌苏拉的婶婶生下有猪尾巴的长子、第二代奥雷里亚诺20年战争毫无损伤,却因为站着小便而离世等等的故事情节发生。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家族史,里面就用了很多神话、怪奇的笔法。
三、历史背景
百年孤寂,可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二战之后世界强权的分布变成美苏二元的冷战对立。哥伦比亚在内的拉丁美洲虽然从欧洲殖民国家独立出来,但仍受到美国与苏联殖民式经济的压迫。
殖民式经济的压迫使得各国军事威权政府的形成,独裁和内战的情形严重。好像再怎么努力却摆脱不了悲剧的宿命,反应出了当时第三国家在殖民体制下的悲哀。
邦迪亚家族的兴衰也反映出了拉丁美洲的状况。邦迪亚家族的纷扰也可以说是整个第三世界的纷扰。
作者想带给读者的是,当世人遗忘了自身的历史,而被外在的资本主义所侵蚀,那这城镇的命运,就如同古老的印第安王国跟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终究会成为暴力与金钱所掩盖的亡魂。
这是作者对邦迪亚家族的预言与警告,也是作者对拉丁美洲历史沉痛的控诉与警示。
四、象征与隐喻
《百年孤独》的主旨是马康多无法避免、不可逃脱的历史循环。其中的人物为自己的过去以及时间的复杂度所控制。
“孤独”是这本书的永恒主题,马尔克斯描述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在邦迪亚家族中,无论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还是夫妻之间的爱情,几乎都没有任何的沟通与了解。这在现实世界是很难发生的,但是这就是魔幻现实的魅力。即便是亲人之间,都是那么的冷漠,这种孤独是压抑人的思想,在这种气氛里读者都会感到不能呼吸。
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康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邦迪亚和整个马康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
邦迪亚家族的成员都是一个个充满茅盾的个体,阿玛兰妲对一件寿衣拆了又织,织了又拆。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个不同的男人中想打破孤独,可是多变的她又无法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这正是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自我矛盾。想要从孤独的泥潭里挣扎出来,但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
马康多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注定要毁灭。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书中经常使用颜色来作为符号。最常出现的颜色是黄色和金色,因为他们象征着帝国主义和西班牙黄金时代。这其中,金色更意味着对财富的渴望,而黄色代表死亡、变革以及毁灭。
老邦迪亚在梦中见到了镜之城,并就此确定了马康多的选址。然而这同时也奠定了马康多先天不良的命运。
希金斯曾经写过:“从结尾来看,镜之城实际上就是个海市蜃楼。马康多实际上象征着美国曾经许诺过的崭新世界,然而同现实中历史的走向一样,最后那只是个幻想罢了。”
镜之城和冰工厂的意象代表了拉丁美洲人如何概括他们自己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也注定是要毁灭的。
总的来说,《百年孤独》中的拉丁美洲历史是有其内在模式的。事实上这本书是“拉丁美洲人民创造来理解自己文化”的。
从这样的角度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线性的档案。这本档案记录的是一个被欧洲探险者发现了的拉丁美洲的故事,这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是被出版社所定义的。
《百年孤独》的世界里,信仰和隐喻成为了现实,而其他更寻常的东西却变得不确定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部书使用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任务,成就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蕴含了百年历史中的因和果。
五、一些经典名句
1.“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2.“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3.“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4.“正因为当初对未来做了太多的憧憬,所以对现在的自己尤其失望。”
5.“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
6.“时间是治疗心灵伤痛的最好良药。痛苦,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慢慢化解。曾经爱过,伤过,痛过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7.“当我们对痛苦无能为力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远。忘掉刻骨铭心的伤痛,忘掉痛彻心扉的感情,你才会在拐角处遇见幸福。”
8.“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
9.“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10.“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作者介绍: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2014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关注公众号(TEDS2019),分享更多优质内容。
留言索取《百年孤独》电子书。
网友评论